一個王朝存在190年,在二十四史中卻沒有位置

2024-11-26     花峰婉     反饋
3/6
▲宋太宗畫像。圖源:網絡

作為党項人的首領,李繼捧對繁華的汴京嚮往已久。但,李繼遷卻強烈反對離開故土。他趁李繼捧入朝覲見宋太宗之際,率部叛出夏州,並派弟弟李繼沖、追隨者張浦等暗中聯絡失意的漢人知識分子,打算與宋朝分庭抗禮。

在遼國的支持下,李繼遷成功於數年內重新組建了一支完全效忠於自己的党項軍隊,從宋朝手中收復銀、夏、綏、宥四州八縣領土。同時,他率兵拿下了宋朝的西北重鎮靈州(今寧夏靈武),並以此為党項人的新都城,改稱西平府。

不過,占據西平府並不是李繼遷最終的目標。沿西平府一路向西,至祁連山腳下,是河西走廊的門戶涼州城。自有絲綢之路起,那裡就一直是連接中原與西域的交通要塞。控制了涼州,就相當於扼住了絲綢之路的咽喉。然而,爭奪河西走廊竟最終導致了李繼遷的喪命。在一次與吐蕃回鶻部落的混戰中,李繼遷遭敵人暗箭射殺,卒年42歲。

李氏問鼎大西北的家族事業,就此落到了李元昊的父親李德明肩上。

與李繼遷的勇猛狡黠相比,史書稱即位之初的李德明為「弱子」,強調他不如其父那般鋒芒畢露。但事實上,這只是李德明的偽裝。據說在李繼遷過世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李德明基本是不梳頭的,連臉也很少洗,每天赤著腳,吃齋茹素。直到殺害其父的吐蕃首領潘羅支身死,李德明才恢復如常。

由於潘羅支死後西涼大亂,李德明趁勢奪下甘、瓜、涼、沙四州,徹底掐斷了中原與西域長達千年的聯結通道。在西域強大的經濟保障下,已占據玉門關及整個河西走廊的党項人很快成為遼、宋勢力的拉攏對象。

遼開泰十年(1021),遼聖宗搶先一步冊封李德明為尚書令、大夏國王。賀蘭山下的平原,一個被後世稱作西夏的政權,即將冉冉升起。

西拓領地提高了党項人的「國際地位」,但實力大增之後的李德明卻十分苦惱。

一直以來,党項李氏家族都有稱帝的夢想。李德明作為繼任者,當為此夢想而繼續努力。可如此一來,參考遼、宋經驗,作為潛在的開國之君,李繼遷應享有一座配得起自己身份的帝陵。

党項人早期以遊牧為主,先人葬俗也多從火葬。要如何按中原「事死如事生」的規矩給乃父、自己以及後代王孫尋找萬年吉域,成了李德明稱王后的首要課題。

不過,這根本難不倒他。得益於李繼遷早年聚攏漢臣的方針,此時,李德明身邊便有一位精於建築設計的漢臣賀承珍。

考慮到李繼遷建都西平府只是臨時之舉,李德明此前曾讓賀承珍在黃河北岸以懷遠鎮為基礎,建設了一座新都城興州(今寧夏銀川)。據史書記載,這座興州並不像中原王朝那樣講求方正,但它的規劃格局卻借鑑了許多中原城池的章法。在這座新都城內,賀承珍規劃出了宮殿、宗廟、政府衙署、市場、居民區等不同屬性的功能分區,並依照宋朝在都城設置南熏門的定例,替興州蓋了一座縮小版的南熏門。

新都城的成功建造,自然加強了李德明建築王陵的信心。

為了給賀承珍提供設計靈感,李德明罕見地上表宋朝,表示自己願出良馬500匹向宋朝稱臣,並派人助宋修建章穆皇后(宋真宗第二任皇后)園陵。李德明突如其來的「好心」感動了宋真宗,而趕赴鞏義搬磚的党項匠人亦收穫不淺。

宋朝流行皇帝崩後營陵,且規定死後七月必須安葬,否則不能入神廟供奉。所以,宋朝陵墓皆以平地起陵為主,氣勢遠不如唐陵「封土為陵」或「依山為陵」來得雄偉壯觀。但,宋朝在營陵上還是大量參考了唐朝留下的寶貴經驗,如在陵寢神道兩側安置石像生,在地宮內描繪寫實壁畫等。

唐、宋兩代的營陵經驗後來都被党項匠人學了去,故賀承珍與李德明一番商議後,王陵最終被安置在賀蘭山東麓的一片沖積扇上。
奚芝厚 • 174K次觀看
舒黛葉 • 31K次觀看
奚芝厚 • 6K次觀看
舒黛葉 • 8K次觀看
福寶寶 • 48K次觀看
奚芝厚 • 4K次觀看
舒黛葉 • 16K次觀看
喬峰傳 • 4K次觀看
舒黛葉 • 4K次觀看
舒黛葉 • 7K次觀看
舒黛葉 • 35K次觀看
舒黛葉 • 14K次觀看
奚芝厚 • 2K次觀看
舒黛葉 • 7K次觀看
花峰婉 • 2K次觀看
呂純弘 • 17K次觀看
舒黛葉 • 8K次觀看
奚芝厚 • 2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舒黛葉 • 2K次觀看
舒黛葉 • 2K次觀看
舒黛葉 • 13K次觀看
舒黛葉 • 13K次觀看
舒黛葉 • 23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