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坑殺40萬趙軍:1995年,考古人員挖開坑殺遺址,倒吸一口涼氣
世人皆知長平之戰中白起坑殺四十餘萬趙軍,卻不知這段塵封兩千多年的歷史,在1995年有了驚人的新發現。那年春天,山西高平一位果農在自家果園挖坑時,意外發現了數具人類遺骸。文物部門聞訊趕到現場後,更是揭開了這段歷史的另一面:考古專家們發現,這些遺骸的死因似乎與歷史記載大不相同。兵器殘片、生活用具、分布密集的屍骨,每一處細節都在訴說著那場慘烈戰爭背後不為人知的真相。白起究竟為何要處死這些投降的趙軍?
一、長平之戰爆發的真正原因
公元前262年的春天,秦國使者帶著一封密信匆匆趕往魏國。信中寫道:"願以六百里河西之地,換取上黨之城。"
這封信揭開了歷史上最為慘烈的長平之戰的序幕。
誰能想到,一場因上黨之地而起的戰爭,最終竟讓趙國四十餘萬大軍葬身他鄉。上黨之地,到底有何等重要?
原來,上黨位於太行山以東,地勢險要,不僅是連接中原與塞北的交通要道,更是戰國時期各國必爭之地。此地若是落入秦國之手,秦軍便可長驅直入,直逼魏國腹地。
魏國君臣為此爭論不休。大臣們紛紛進言:"若將上黨讓與秦國,無異於引狼入室!"可魏王卻被秦國許諾的六百里河西之地所誘惑。
一日,魏王正在花園賞花,突然有侍臣來報:"啟稟大王,趙國派來使者,說願意接管上黨之地!"
魏王聽後大喜,立即召集群臣商議。原來趙國早已覬覦上黨多時,如今見秦魏談判陷入僵局,便趁機提出接管上黨。
趙國的提議可謂一舉三得:既能阻止秦國東進,又可以獲得上黨這塊戰略要地,還能在魏國危難之際伸出援手,展現大國風範。
魏王想都沒想就同意了趙國的請求。他一心只想著擺脫兩難的境地,卻沒料到這個決定會給趙國帶來滅頂之災。
秦昭襄王得知此事後大怒,拍案而起:"魏國背信棄義,將上黨給了趙國,這是公然與秦國為敵!"
為了逼迫魏國履行承諾,秦軍開始對魏國發動進攻。魏國不敵,只得向趙國求援。趙國派出名將廉頗率軍增援魏國,這一戰打了整整兩年。
正當趙國全力支援魏國之時,秦國卻突然改變戰略,調轉矛頭直指上黨。秦軍主帥樗里疾率軍對上黨發起猛攻,一連奪取了九座城池。
這時的趙國君臣才驚覺上了秦國的當。原來秦國攻打魏國不過是聲東擊西之計,真正的目標始終是上黨。
趙國朝中頓時亂作一團。有大臣主張立即撤軍,有人認為應該死守,更有人提出要主動出擊。最終,趙國決定派出主力部隊增援上黨。
就這樣,秦國終於達到了目的:把趙國的精銳部隊引到了這個四面受敵的絕地。而這,也正是秦國精心設計的一個巨大陷阱。
二、廉頗與趙括的將門恩怨
秦軍長驅直入,一路攻城拔寨,上黨危在旦夕。趙王召集群臣商議對策,朝中大臣紛紛推舉老將廉頗:"非廉將軍不可!"
廉頗此時已年過六旬,但威名尚在。當年他曾在邯鄲之戰中,以寡敵眾,大敗齊軍。此後二十餘年,廉頗屢立戰功,在軍中威望極高。
趙王任命廉頗為上將軍,率軍十萬赴上黨增援。臨行前,趙王親自為廉頗送行,叮囑道:"上黨乃我國門戶,將軍此去務必謹慎。"
廉頗來到上黨後,立即改變了此前趙軍急於求戰的策略。他下令在山上構築工事,依險而守,採取持久戰術。
每當秦軍來攻,廉頗便命令軍士堅守營寨,只在有利時機才出兵迎戰。秦軍屢次挑戰,都被廉頗以逸待勞,打得無功而返。
秦軍統帥樗里疾見久攻不下,便向秦王上書請求增兵。秦王派遣甘茂增援,兩路大軍合兵一處,對趙軍發起猛攻。
然而廉頗依舊穩如泰山,始終不為秦軍的挑釁所動。他告誡諸將:"秦軍遠來疲憊,糧草補給困難。我軍據守險要,只要耐心等待,必能以逸待勞,轉敗為勝。"
這場拉鋸戰一打就是月余。秦軍氣勢漸衰,補給線拉得越來越長,軍中開始出現軍心不穩的跡象。
就在此時,秦國的離間計開始發揮作用。早在廉頗赴任之前,秦國就已在趙國朝中布下暗棋。這些人開始在趙王面前進讒言,說廉頗年事已高,畏戰怯戰,只知死守,貽誤戰機。
更有人指出:"廉頗鎮守上黨,兵強馬壯,遲遲不戰,莫非有異心?"
趙王開始動搖了。這時,趙國的新貴趙括出現在趙王面前。只見他手持《孫子兵法》,對趙王侃侃而談:"臣讀兵法多年,秦軍遠來疲憊,正當一鼓作氣,一舉殲滅之!"
趙括是名將趙奢之子,年少時就熟讀兵書,素有"紙上談兵"的美名。有大臣提醒趙王:"趙括雖是名將之子,但未經實戰,恐難擔此重任。"
可趙王已經被趙括的言論打動。他想起趙奢當年大敗秦軍的赫赫戰功,認定將門之後必定英才。於是,一道軍令從邯鄲發出:命趙括接替廉頗,統領上黨全軍。
當廉頗接到軍令時,當即向趙王上書:"秦軍勢大,不可輕敵。趙括年輕氣盛,恐怕難當此任。"但趙王已下定決心,不再理會廉頗的進諫。
廉頗只得交出兵權,臨走時,他對眾將說了一句話:"老夫在上黨經營月余,已成抗秦之勢。望諸位將軍謹記:秦軍善戰,不可輕敵。"
誰知這句話,竟成了他最後的忠告。不久之後,趙括果然中了白起的圈套,四十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而這一切,都要從廉頗被罷免的那一天說起。
三、白起的軍事謀略與心理變化
世人皆知白起"人屠"之名,卻鮮有人知他年少從軍時的經歷。公元前299年,年僅十七歲的白起初次參軍,正趕上秦軍在南陽與楚軍激戰。
那一戰中,白起只是一名普通士卒。一日,他隨軍擔任運糧任務,親眼目睹了一場小規模遭遇戰。秦軍將領不顧地形劣勢強行進攻,最終損失慘重。這一幕給白起留下深刻印象。
十年後,白起已是秦軍偏將。在上郡守邊時,他曾向主帥建議:"應當先了解敵將性格,方能制勝。"這番話引來主帥注意,讓他開始專門研究敵軍將領的性格特點。
公元前274年,白起在南陽大敗楚軍。戰後有人問他取勝之道,白起答道:"楚將貪功冒進,我只需設個疑兵,他必自亂陣腳。"
此後,白起對敵軍將領性格的研究更加深入。每次用兵前,他都會詳細打探對方將領的性格、行事作風。正因如此,當他聽說趙括接替廉頗時,立即派人打探趙括的底細。
探子回報:"趙括年少時常與父親趙奢論戰,每每談到激烈處,便手舞足蹈,全然不顧父親勸阻。"白起聽後當即下令:"撤軍二十里,佯裝退卻!"
原來,白起早已從各方打探到趙括的性格:年輕氣盛,不服人勸。若是硬拼,趙括必定謹慎。但若示弱,他定會驕傲輕敵,這正是白起想要的結果。
之後的戰事,果然如白起所料。趙括見秦軍撤退,立即下令全軍追擊。一名老將勸道:"秦軍主帥白起素以謀略見長,此舉恐有詐。"趙括卻不以為然:"兵法雲,窮寇莫追。今秦軍非窮寇,正可追而殲之!"
一場大戰就此展開。白起先命令秦軍佯敗,引誘趙軍進入早已設好的埋伏圈。待趙軍主力深入後,秦軍突然分兵兩路,切斷趙軍退路。
這時,白起又使出一招:派出輕騎四處放火,製造秦軍援軍已到的假象。趙括中計,急令全軍結營死守,正好中了白起的計謀。
秦軍隨即展開圍困,趙軍斷糧四十六天後,軍心渙散。這時白起卻沒有立即發起總攻,而是命令軍士在營外大擺宴席,還故意讓飯菜香氣飄入趙軍營中。
饑寒交迫的趙軍將士看到這一幕,軍心更加動搖。白起此時才下令:"擂鼓進攻!"趙軍陣腳大亂,最終一敗塗地。
這一仗,白起不僅打敗了趙括,更創造了以二十萬勝四十萬的奇蹟。此戰過後,白起在軍中威望達到頂點,秦王也親自賜他"武安君"的封號。
在這場戰役中,白起展現出了高超的用兵藝術:先是研究對手性格,設計疑兵之計;後又利用心理戰術,瓦解敵軍士氣。他沒有單純依靠蠻力,而是步步為營,最終一舉擊潰趙軍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