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學技術落後的古代,人們采發出來的銀,往往都摻雜了很多雜質,這些雜質使得銀子更加容易氧化變黑。
加之古代人並沒有保養銀子的意識,更不懂得如何去保養銀子。所以,大多數情況之下,古代的銀子總是呈現出一副黑乎乎的樣子。
不僅如此,在古代也只有達官顯貴,才能拿出來完完整整的銀元寶,普通的百姓是很難拿出這麼多錢的,所以市面上流通的銀子,大多都是一小塊的散碎銀子。
就拿現代的人民幣來說,只要經人之手輾轉幾個來回,都會變得破舊骯髒,更不用說在衛生條件極差的古代了。
這些被當做貨幣流通的銀子,每天被各式各樣的人用來交換,早就布滿了污垢。
那銀子上面的牙印又是從何而來?難道古人不嫌銀子髒嗎?
要知道在古代,可沒有現代的點鈔機,所以單靠肉眼,很難分辨出這些銀子的真偽。若是看得不仔細,得了假錢,豈不是要吃大虧?畢竟,這一次的損失,可不是小數目。
所以,當古代人得到了錢,在沒有任何檢驗真偽的外力手段時,就只能通過啃咬銀子來鑑別真假。
如果是真正的銀子,一口咬下去,就會在上面留下一個齒痕,而如果是假的,那就什麼都沒有了。
銀子的地位變遷
銀子,作為古代流通的貨幣之一,可以說貫穿了整個封建王朝的歷史。
《史記·平淮書》曾提過:虞夏之錢,有黃、白、赤三種顏色。
其中,白就是指的白銀。因此,從我國先秦時代開始,就已經有使用白銀的習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