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登陸的時候,航天員在月球上正式著陸並且插上國旗。代表這裡已經是有人涉足過的區域,帶上月球上的礦物標本,帶回地球研究就足夠了。至於對月球其他地區的勘探任務,交給聰敏的機器人比讓太空人親自去要好得多。
機器人不僅能夠長時間的進行重複工作,還具有操作簡單和經濟實惠的意義。機器人在宇宙不需要氧氣,沒有生命的危險。所以從人道主義和經濟方面考慮,在人類涉足過月球之後,派遣機器人上去做下一步的調查工作,可以降低發射的成本和人工成本。
太空人和機器人都是去月球進行勘探,但是成本上是有很大的差別了。如果是搭載人登月,那麼需要起飛質量約3000噸,箭體直徑長達10米超重型火箭。但是派機器人上去的成本就截然不同了,只需要起飛質量為450噸,箭體直徑為3.35米的中型火箭。
之後機器人帶著採集的樣本回來,火箭的起飛質量也不會超過1000噸,芯級直徑也不會超過5米。
既然有這麼好的輕量替換方案,為什麼還要太空人冒著生命危險上去呢?
下一個宇宙的目標
很多人以為以後的航天事業都不會再有所進展,但是其實人類只是擁有了更宏偉的目標。在人類成功登陸月球之後,下一個登陸的目標就成為了距離地球比較近的火星。
雖然金星的距離更近,但是由於金星天然形成比較難以登陸的地表,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太空人可能沒有辦法正常的登陸。而登陸火星相對來說比較安全,所以大家都將登陸火星作為下一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