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順帝名為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他的命運從出生起便註定不凡,卻也充滿悲劇色彩。
他的父親元明宗被叔叔元文宗謀害,年幼的他被流放至高麗大青島,過著與世隔絕的日子。據《元史·順帝紀》記載,他在島上「不與人接」,那種孤獨與恐懼,恐怕只有他自己能體會。
後來他被移至廣西靜江,幸得大圓寺長老秋江關照,讀《論語》《孝經》,略通漢文化。這段經歷讓人感觸頗深:
一個幼小的皇子,背負著家族的血海深仇顛沛流離,怎能不心懷憂懼?
1333年,13歲的妥懽帖睦爾登上帝位,成為元順帝,然而朝政卻被權臣伯顏把持。伯顏的倒行逆施令人髮指:他禁止漢人學蒙古文,沒收漢人農具,甚至提出滅絕五大漢人姓氏的瘋狂計劃。
這些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社會動盪加劇,而年輕的元順帝,只能隱忍等待時機。此時的他深夜獨坐宮中,面對伯顏的專橫,心中是何等的憤怒與無奈。
隨著年齡漸長,元順帝展現出不甘受制的決心,他聯合伯顏侄子脫脫,成功發動政變,扳倒伯顏開始親政。
親政後的他推行「至正新政」,試圖力挽狂瀾,他恢復科舉,讓漢人有了入仕機會;尊崇儒家禮儀,開經筵、祭太廟,以凝聚人心;還組織修撰《遼史》《宋史》《金史》,開創各族史家合作之先河。而且他還減免賦稅,設常平倉,試圖緩解民困。
這些舉措,顯示出他振興大元的雄心。可以說一個曾被流放的少年,登基後仍懷抱理想,怎能不讓人動容?
然而元朝的痼疾積重難返,腐敗、民族矛盾、頻繁的天災,都不是一朝一夕可解,改革的阻力如巨石壓頂,元順帝的熱情逐漸被現實消磨。
據《元史》記載,在至正後期,他沉溺聲色,寵信佞臣,朝政日亂。而且皇太子愛猷識理答臘與他爭權,父子逐漸反目,元廷內部更加分裂。曾經那個意氣風發的皇帝,終究被困於現實的泥沼。
三、兵臨城下:一場精心策劃的逃亡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揮師北伐,徐達、常遇春率25萬大軍勢如破竹,山東、河南相繼落入明軍之手。
《明史·徐達傳》記載,常遇春在塔兒灣一戰,單騎沖陣,元軍潰敗,汴梁隨之失守。明軍直逼大都,元廷岌岌可危。
面對步步緊逼的明軍,元順帝陷入深深的恐慌,他腦海中浮現的是宋徽宗、宋欽宗被金人擄走的悲劇,他喃喃自語:
「今日豈可復作徽、欽!」
這句出自《元史》的話,透露出他內心的恐懼,也堅定了他逃跑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