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曾多次參與合縱攻秦的行動,希望通過聯合其他國家的力量來對抗秦國的東進,也曾依附秦國,參與攻打齊國,希望以此來獲得秦國的庇護。
這種左右逢源的策略,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韓國的利益,但也使其失去了獨立自主的地位,最終淪為強權政治的棋子,如同一個在懸崖邊上跳舞的舞者,稍有不慎,便會墜入萬丈深淵。
公元前293年的伊闕之戰是韓國命運的轉折點。在這場戰爭中,韓魏聯軍二十四萬人,在伊闕地區與秦軍對峙。
秦國名將白起利用韓魏兩軍貌合神離的弱點,採取了各個擊破的戰術,一舉擊潰韓魏聯軍,魏國主將公孫喜被殺。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詳盡記載「伊闕之戰,韓魏聯軍二十四萬對秦,白起乘其軍心不齊,分兵擊之,魏軍降,公孫喜死,聯軍大潰」
伊闕之戰使韓國元氣大傷,也使其徹底認識到自身與秦國的巨大差距,此後,韓國逐漸放棄了抵抗,轉而依附秦國,希望以此換取苟延殘喘的機會。
這種屈服求和的策略,雖然避免了韓國被立即吞併的命運,但也使其徹底失去了獨立自主性,最終走向了滅亡的深淵。
公元前262年,秦國攻占韓國的野王地區,切斷了上黨郡與韓國本土的聯繫。韓桓王懼怕秦國,無奈之下將上黨郡割讓給秦國。
然而,上黨郡守馮亭卻不願意投降秦國,轉而將上黨獻給了趙國,趙國接受了上黨,由此引發了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規模最大、傷亡最慘烈的一場戰爭。秦國名將白起在長平之戰中大敗趙軍,坑殺了四十萬趙軍降卒。
長平之戰後,趙國元氣大傷,六國再也沒有能力單獨對抗秦國,秦國統一的步伐已經不可阻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