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馬遠《月下把杯圖》。圖源:網絡
雖然一直追求修道成仙,但李白始終放不下當官的執念。他懷著「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在與道友的交遊中不忘上進,甚至可以說,與道友的結緣給了他一次改變命運的機會。
元丹丘不是一個身份簡單的道士,他在長安有人脈,按照魏顥《李翰林集序》的說法,元丹丘的顯達離不開玉真公主的扶持。玉真公主,又號「持盈法師」,是唐玄宗李隆基的親妹妹,出家為道多年,她從元丹丘那兒聽說李白的才氣,又將李白引薦到了京城。此外,李白的另一個道士朋友吳筠,以及官居高位的「老酒友」賀知章,也向唐玄宗推薦過李白。
天寶二年(743),在一群好友的幫助下,43歲的李白終於當上了翰林院待詔,也就是專門給皇帝吟詩作賦的文化工作者。李白的朋友圈中,有一部分友人就來自他短暫的官場生活。
倭國(今日本)的阿倍仲麻呂,是隨遣唐使入唐的留學生,在中國改了個漢名叫晁衡。
當時,唐朝科舉有專門為外國學生準備的賓貢科,外國留學生登科及第被稱作「賓貢進士」。晁衡在唐朝苦學多年,參加科舉考試,獲得做官資格,歷仕玄宗、肅宗、代宗三代皇帝,政治生涯長達幾十年,仕途可比李白順多了。
李白和儲光羲、王維、趙曄、包佶等士人,都被晁衡過人的才學和豪爽的性格吸引,與他結為至交好友,多次互贈詩文。
晁衡曾將自己的一件日本布裘贈給李白,李白在詩里就寫道「身著日本裘,昂藏出風塵」,特彆強調這身衣服是晁衡送的。直到離開長安後,李白還與晁衡保持著千里神交,時刻掌握著好友的近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