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代最愚蠢的計謀:魏延子午谷奇謀

2025-07-22     花峰婉     反饋
3/5
總之,魏延的計劃中有著太多的不確定性,完全不可行,甚至就算可行,諸葛亮也不會賭這一把。自從關羽荊州軍覆沒,劉備夷陵慘敗以來,諸葛亮苦心經營這個爛攤子五六年,才有了今天的數萬北伐大軍,這是季漢最後的本錢,不能再用它孤注一擲了!所以,諸葛亮認為,季漢北伐路線還是應該沿西漢水與祁山道西取隴西,路線雖長,但能聯合西戎,且漕運便利,進退無虞比較保險。

事實上,諸葛亮的北伐大戰略,本是季漢集團二十年苦心規劃的結果,怎麼可能是魏延拍拍腦袋就能推翻的!我們從頭來分析:

早在二十年前,諸葛亮在隆中隱居時就對劉備說要「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利用少數民族對抗曹魏,這是季漢早在立國以前就確立了的民族政策。

所以,雖然荊州戰場如今已不可為,但至少南撫夷越,結好孫權,內修政理,這些都已實現,接下來要做的,自然就是「西和諸戎」了。曹魏政權雖已歷三世,但並非鐵板一塊。它至少有兩個軟肋,一個就是以臧霸為首的青徐豪霸勢力,長久以來都處於半獨立狀態,甚至在諸葛亮北屯漢中的前兩年(公元225年)還爆發了利城郡(屬徐州,治今江蘇連雲港市贛榆區西)兵蔡方等人據郡反叛,殺太守徐質的事件,這是孫權可以利用的點;另一個軟肋就是涼州西戎勢力,他們對曹魏也很不感冒。當年,曹操在打敗馬超韓遂後,終於將涼州納入曹魏版圖,但這裡一直叛亂不斷,從建安末年至曹叡即位,幾乎每年都有人造反。甚至在諸葛亮北屯漢中的這一年(公元227年),還有「西平強麴英反,殺臨羌令、西都長」(《三國志·魏志·明帝紀》),而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更有「安定民楊條等掠吏民保月支城」(《三國志·魏志·曹真傳》),月支城應與內遷的月支部落有關,楊條據保月支城,說明戰後有大量隴西安定郡的民眾響應諸葛亮反抗曹魏。而與此同時魏將郭淮亦「破隴西名羌唐蹄於枹罕」(《三國志·魏志·郭淮傳》),枹罕在今甘肅省臨夏縣西,說明涼州河湟一帶的羌人也出來響應諸葛亮北伐了。另外,這年鮮卑軻比能也率三萬騎兵,圍曹魏護烏丸校尉田豫於故馬邑城,雖然史書中並沒有說鮮卑出兵與諸葛亮北伐有關,但時間如此巧合也不能不說明問題。

總之,有這麼多西戎北狄願意響應諸葛亮,諸葛亮實在沒道理不先打隴西,而去冒險打長安。《三國演義》第九十二回寫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特意親祭了馬超墓,此事史書雖無載,但其實頗符合當時諸葛亮的心境。馬超在隴西羌氐間有良好的群眾基礎,若他尚在,當對季漢北伐有相當大的助力。

另外,南宋名將虞允文有論西北形勢云:「關中天下之上游,隴右關中之上游,故欲控關中,宜先控制隴右。」諸葛亮的計劃很明確,他就是要先拿下隴西與涼州,然後聯合羌氐,居高臨下(隴西的平均海拔比關中高1500米左右),進可以隴山之險與渭水之便,將大軍如水一般潑向關中平原;退則可以利用隴中黃土高原的複雜地形來削弱曹軍的騎兵優勢,增加季漢的迴旋空間。更重要的是,隴西、北地、上郡等處雖然如今居住了很多放牧的羌氐,但這裡的黃土高原自古就易於旱作農業,在新石器時代就是仰韶文化分布的重要地區,經過周、秦、漢三代經營,它還是擁有非常不錯的農業基礎的。而季漢得到隴右後,則進一步可得湟中與河西走廊之地,如此不僅可以「廣農積穀」,還可以得到優質的涼州大馬與豐厚的魚鹽之利。通常以為,中國只有東海齊地可以經營魚鹽,其實西北羌族亦有「西海魚鹽之利」(《後漢書·西羌傳》)。西漢末年還曾將臨羌縣改名為「鹽羌縣」(《漢書·地理志》)。事實上,後來曹魏的涼州刺史徐邈就「修武威、酒泉鹽池」,並且「廣開水田,募貧民佃之,家家豐足,倉庫盈溢。乃支度州界軍用之餘,以市金帛犬馬,通供中國之費」(《三國志·魏志·徐邈傳》)。
呂純弘 • 23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4K次觀看
呂純弘 • 36K次觀看
舒黛葉 • 3K次觀看
舒黛葉 • 13K次觀看
舒黛葉 • 4K次觀看
呂純弘 • 7K次觀看
花峰婉 • 7K次觀看
舒黛葉 • 19K次觀看
呂純弘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16K次觀看
管輝若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13K次觀看
呂純弘 • 9K次觀看
呂純弘 • 4K次觀看
舒黛葉 • 34K次觀看
管輝若 • 6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14K次觀看
舒黛葉 • 4K次觀看
舒黛葉 • 10K次觀看
呂純弘 • 12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