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權雖虛,但江南安穩。江南經濟由此崛起,成為後來南朝乃至隋唐的重要基礎。從農田水利到手工業發展,都是東晉奠基。朝代空心化,反倒讓地方得以成長。
也正因如此,東晉雖無一位雄主,卻沒人敢說它不重要。它不是靠戰功說話,是靠延續正統、傳承文化、保存國體立住地盤。等到南朝崛起、隋唐統一,它成了橋樑,連接三國亂世與大一統的中場。
一個靠臉活著的朝代,一個靠文化硬撐的政權,靠的是一種獨特的歷史技藝:不爭第一,只爭留下。
十五個皇帝,誰有用誰擺設
晉朝的皇帝名單,拉出來像一場集體表演,主角幾乎都是「功能型」。不是打仗的主心骨,也不是治國的設計師,更像是儀式上的裝飾物。從司馬炎開始,後面十四位,能記住名字的沒幾個,有作為的更是稀有。
西晉的短命,和人選沒脫得了干係。晉武帝司馬炎雖然算得上開國功臣,但從立太子那一刻開始,整個政權結構就已埋雷。他兒子司馬衷上台,成了朝堂笑柄,名句「何不食肉糜」不僅傳世,還定了他的歷史檔案。
到了八王之亂中,輪番上陣的司馬熾、司馬炳、司馬鄴等人,大多活得不長,要麼被廢,要麼被殺。不是被外敵打掉,是被自家親戚弄死。這種局面下,皇帝根本沒時間干實事,就算想干,也沒人讓他活著干。
東晉這邊,情況並沒有好多少。換了個地方,換了身衣服,但劇本差不多。皇帝普遍軟弱,朝政被王氏、謝氏、桓氏這些門閥家族操控。司馬睿是開局擺設,之後的司馬紹、司馬衍、司馬曜等,只是在王導、謝安、桓溫的掌控下苟延殘喘。
最具代表性的,是東晉末代皇帝司馬德宗。他甚至不能自理生活,被宦官與權臣當作工具玩弄。等到劉裕勢力坐大,政變一發動,皇帝就被「勸退」下崗。沒反抗、沒鬥爭,只留一句「晉祚已盡」,便成歷史尾聲。
可就是這樣一群皇帝,朝代卻沒斷過正統地位。這種割裂不是巧合,是制度故障。晉朝沒有替代機制,也沒有政治重建能力,只能靠「傳位保平衡」,維持一個形式上的穩定。
大臣們不願終結晉朝,是因為需要一個名義穩定的朝廷來運作軍政、收稅、聯絡南北。百姓認晉,是因為那是漢文化、儒家禮法、廟堂秩序的最後一根線。
皇帝個人的無能,並不直接毀掉朝代。真正決定命運的,是皇權與實權的分離。晉朝被控制、被架空、被利用,卻始終沒被放棄。不是皇帝有多能,是這個位置還能「借殼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