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歲男孩被抓之後,絲毫不懼對朱元璋說:您別殺我,我能統一蒙古
《——【·前言·】——》
明軍北征元朝殘部時,俘虜了一個8歲的小孩。他不是普通蒙古王孫,而是元順帝的親孫子。面對眾臣請殺,朱元璋親自審問。這孩子卻說出一句「我能統一蒙古」。一句童言,引出的是一次朝堂對弈,也是一次帝國更替後的處置難題。
洪武北征,朱元璋捉到「蒙古最小皇帝」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的野心並未止於中原。他要的不僅是驅逐韃虜、恢復中華,還要讓殘留在北地的元朝徹底從地緣上消失。建國第三年,三路大軍同時北進,目標明確:拿下元順帝餘部、控制蒙古核心地帶應昌。
戰線拉得很長,兵力也前所未有。李文忠作為前鋒,率軍直插漠南。途中連破數城,一路追擊元順帝殘部至應昌。在這次勝利中,明軍俘虜了大量元朝貴族、王公、親屬,其中最讓朝廷意外的是一名只有8歲的孩子。
這孩子並非無名之輩,而是元順帝的親孫,元昭宗的侄子,名字叫買的里八剌。這個名字在當時並不起眼,但身份卻極其特殊。此人原本是被送往應昌避難的小皇族,因父系早亡,他成了元廷長老口中的「潛在繼承人」。
明軍抓到這個孩子時,根本沒料到他是元室血脈。一番盤查後,身份核實,消息傳至南京,震動中樞。朱元璋得知後並未立即定奪,反而先命人押送入京,並安排在太僕寺臨時看管。
此時的朝廷正處在定都初期,政策謹慎,對蒙古事務尤其敏感。朝中不少人認為,既然元室已敗,剩下的這些皇親國戚不能留下後患。他們擔心,這名小皇孫將來可能在北元殘部中被神化,成為抗明旗幟。
於是,處置建議紛至沓來。有大臣主張立即處斬,以斷北元後路;也有主和派表示可行感化之策,教育歸順。朱元璋一開始並未明確表態,而是決定親自見見這位年幼的「敵國皇子」。
朝堂之上,年僅八歲的買的里八剌被帶上殿。他並未表現出懼色。面對這個滿臉胡茬、眼神犀利的皇帝,他神情平靜。當朱元璋問他「你知道朕為何不殺你」時,這個孩子脫口而出:「您別殺我,我能統一蒙古。」
這一句,震住滿朝文武。沒人想到,這樣的年紀能說出如此「狂語」。這並非一個兒童該說的話,更像是某個背後有人授意的政治表達。朱元璋聽完沒說話,揮手令退下。
從戰場到朝堂,這個8歲孩子變成了權力博弈中的變量。一句話,攪動了本該塵埃落定的處理程序,也開啟了朝廷對前朝皇族命運的再評估。
童言驚朝堂,殺與不殺成朱元璋頭痛難題
這場對話之後,整個內閣炸開了鍋。大臣們在中書省議事廳爭執不休。一邊是主戰派代表,強調前車之鑑不可重演;另一邊是慎重派擔憂,貿然處決恐惹北地遊牧殘軍反撲。
朱元璋作為皇帝,心中其實已有判斷。他打天下靠的不只是刀槍,還靠一份不被人看透的策略。蒙古人殘餘勢力尚在北地紮根,如果輕率殺掉這個皇孫,可能會激起更深的部族仇恨;反之,若收編得當,說不定反能削弱北元內部對抗。
這場博弈的背後還有現實考量。明朝剛立,國力未固,北疆邊境時常騷擾。此時處理蒙古皇族,既是政治姿態,也關乎國家穩定。朱元璋選擇的是:暫緩決斷,把買的里八剌安置在偏宮,由內廷密切監管,不准外傳動向。
很多人以為這是放棄,實則是一種拖字訣。他沒有殺,也沒有收,給自己的選擇留了餘地。這種操作,是朱元璋典型的統治風格:所有決策,必須為將來可能的所有變化預設空間。
朝中開始出現一些流言,說這位小皇子聰慧異常,常在內廷學習讀漢書,也與太監隨從頻繁接觸,說漢語無礙,禮儀得體。一些人甚至猜測,他將來可能被明廷封為異姓王或被利用為北地招安旗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