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次比賽前,朱梓予在北京集訓,教練對她們提出了一個新要求:進入單打八強的特殊打法隊員,可以入選國青隊。這對她來說,既是機會,也是挑戰。為了抓住這個機會,她逼著自己走出舒適區,主動去打那些「彆扭的球」、去應對那些「不順的節奏」。她甚至形容那段時間是「脫離舒適區的修煉」。最艱難的是,她在賽前發高燒接近40度,整整一個星期沒法訓練,只能躺在房間裡看錄像、給自己打氣。但她沒有放棄,硬是咬著牙撐了過來。
開賽前一天,她的身體終於恢復,試著訓練時感覺還不錯。可到了比賽當天,她發現自己還是跟不上節奏,團體賽階段只能坐在場邊看著隊友出戰。但她沒有氣餒,而是積極調整心態,申請在淘汰賽階段上場。她心裡清楚,這是一次證明自己的機會。她不斷提醒自己:「這正是我集訓中反覆練習的彆扭球,只有把對手也打彆扭了,我才有贏的可能。」最終,她頂住壓力贏下比賽,成功拿到了進入國青隊的名額。
朱梓予的打法,得到了不少主力隊員的認可,尤其是同為河北隊的孫穎莎,更是對她讚不絕口。孫穎莎不僅在技術上給予她指導,還在心理上給了她很多鼓勵。可以說,這種師姐帶師妹的傳承,對年輕選手的成長非常有幫助。而朱梓予也沒有辜負這份期待,她用自己的表現證明,削球打法在國乒體系中,依然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