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把茶馬古道搖身一變,包裝成了走國際貿易的新道路。蜀錦、瓷器從這裡運往印度,香料、寶石又從這裡賣到中原。那時候的大理都城陽苴咩城(今大理古城),街上能看到波斯商人絡繹不絕的駝隊,市集裡擺著南洋來的各類稀罕物,比同期的很多中原城市不知還要熱鬧多少。
段思平還吸取了南詔國滅亡的教訓,減輕賦稅,鼓勵農桑,讓百姓能過上安穩日子,這也為大理國後來的長久存在打下了基礎。
最讓人跌破眼鏡的還得是大理的皇位繼承。不像中原王朝為了爭皇位搞得六親不認,血雨腥風,這裡的皇帝很多自己就會主動讓位。
有位叫段正明的君主,當了十幾年皇帝,某天突然覺得沒意思,直接把皇位傳給侄子,自己跑去崇聖寺當和尚了。這種「禪讓」在大理不算新鮮事,前後有六位皇帝都這麼干過。有人說是因為佛教盛行,也有人猜測是權臣逼宮的藉口,真相到底如何,現在還爭論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