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曾經跟隨翟讓一起打天下的「老兄弟」,心裡都開始犯嘀咕了:「這李密,連自己的『恩人』都殺,還有什麼事兒是他干不出來的?」
「跟著他,能有好下場嗎?」
「萬一哪天,他看我不順眼了,是不是也要把我給殺了?」
這種「疑慮」和「恐懼」,開始在瓦崗軍中蔓延開來,每個人都開始為自己的前途和命運擔憂。
公元618年,隋煬帝楊廣被宇文化及給殺了。這消息,傳到了瓦崗寨。
李密聽了,表面上「義憤填膺」,聲稱要為楊廣報仇。他帶著瓦崗軍,浩浩蕩蕩地去討伐宇文化及。
這一仗,瓦崗軍雖然打贏了,但也是「慘勝」。瓦崗軍的精銳部隊,損失了大半。
「為隋煬帝報仇」,不過是李密的一個「幌子」。他的真正目的,是想借著這個機會,擴張自己的勢力,為將來爭奪天下做準備。
可是,他萬萬沒想到,這一仗,竟然成了瓦崗軍的「轉折點」。
瓦崗軍與宇文化及的戰爭結束後,並沒有迎來休養生息的機會。割據洛陽的王世充,又向瓦崗軍發起了進攻,雙方在邙山展開了大戰。
邙山之戰,是瓦崗軍的最後一戰。
在此戰中,瓦崗軍的將領們也將背叛舊主、變節展現的淋漓盡致。
他們中,有的是翟讓的舊部,對李密本來就不滿;有的則是為了自己的前途,想要另謀出路。
於是,在邙山之戰中,就出現了令人震驚的一幕:
瓦崗軍的將領邴元真,竟然主動把洛口倉獻給了王世充。
洛口倉,是瓦崗軍的糧草重地。邴元真這一「反水」,等於是斷了瓦崗軍的「後路」。
更可氣的是,他還派人給李密送信,謊稱洛口倉被王世充的軍隊圍困,讓李密趕緊去救援。
李密信以為真,帶著部隊就去救邴元真。結果,中了王世充的埋伏。
王世充的軍隊,早就埋伏在半路上,等著瓦崗軍「自投羅網」。
兩軍一交戰,瓦崗軍就吃了大虧。更要命的是,瓦崗軍的將領單雄信、陳智略、張童仁等人,竟然在戰場上主動投降了王世充。
這幾個人,都是瓦崗軍的「主將」。他們的「倒戈」,直接導致了瓦崗軍的軍心大亂,潰不成軍。
李密一看這情形,知道大勢已去,只好帶著剩下的兩萬多人,狼狽逃竄。
邙山之戰,瓦崗軍幾乎是「全軍覆沒」。除了少數幾個人跟著李密逃走了,其他的將領,要麼戰死,要麼被俘,要麼投降。
那些被俘的將領,後來也大多投降了王世充。比如,裴仁基、秦叔寶、程咬金、裴行儼、李公逸、羅士信、周文舉、王當仁、周法名、祖君彥、吳黑闥、牛進達等人。
秦叔寶、程咬金、羅士信、吳黑闥、牛進達等人,在投降王世充後不久,又主動「反水」投靠了唐朝。
魏徵也投靠了唐朝,不久又勸徐世勣投靠了唐朝。
他們這樣做,固然有「識時務者為俊傑」的考慮,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他們「反覆無常」的本性。
在瓦崗軍的眾多將領中,只有一個人,始終對李密忠心耿耿。這個人,就是王伯當。
王伯當,是瓦崗軍中少有的「忠義之士」。他一生只追隨李密一人,從未有過二心。
在邙山之戰中,王伯當奉命留守後方基地金墉城。李密兵敗後,王伯當放棄金墉城,與李密會合。
李密決定投靠關中的李淵,王伯當表示願意誓死相隨。
李密降唐後,因不被李淵重用,決定造反。王伯當苦勸不成,但還是決定與李密共存亡。
李密襲取桃林縣後,派人通知部將張善相出兵接應,途中被史萬寶、盛彥師設伏,與王伯當雙雙身亡。
王伯當是李密的學生,隨李密一起投奔瓦崗軍,與李密同榮辱,始終未有二心,最後也跟李密一起,走完了人生的最後一程,可謂是忠義之士。
跟其他瓦崗軍將領相比,王伯當稱得上是真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