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超大型城市是詛咒:北宋開封為了燃料,把幾百公里樹砍伐一空
開封,這座北宋的「宇宙中心」,熱鬧得像過年。白天十萬人上街趕集,晚上萬家燈火不熄。可一進冬天,全城人都得干一件事:找柴。城裡沒有煤,郊外沒剩樹。
為了燒鍋煮飯,為了點個炭爐,幾百公里的樹,被一棵不留地砍了個光。從皇陵到廟宇,從桑林到棗園,全喂進了灶台。
看起來是市井煙火,其實是森林火葬場。北宋越繁華,林子死得越快。等柴燒光了,日子也就跟著塌了。
今天翻開這段「燒樹求生」的歷史,才知道:城市越大,燒得越猛,背後的命運,也越容易碎。
沒有森林的世界第一城
北宋開封,人口突破150萬,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城市之一 。城裡富麗堂皇,城外卻寸草難生。繁華背後的能源問題早在北宋初年就已埋下伏筆。
開封地處中原平原,無煤、無林,全靠砍柴為燃料。柴,不僅是煮飯、取暖的剛需,更是支撐城池運轉的底層能源邏輯 。問題在於,這種模式根本撐不起百萬級城市的胃口。
從997年宋真宗即位起,京師耗柴量持續上漲。到了1012年,大中祥符五年,開封爆發嚴重「柴荒」 。當年冬天格外冷,木炭價格從每擔20文暴漲至200文,足足翻了十倍。街頭凍死人、踩踏搶炭的事屢見不鮮,許多百姓甚至點糞為薪。
城裡用火,城外出柴。幾百公里範圍內的山林被大規模砍伐,原本用來養蠶的桑樹、結果的棗樹,被砍光做柴;寺廟內的風景林、皇陵周邊的綠植,也統統進了灶台 。開封百里之內,「寸樹不留」成了現實。
為了遏制濫砍亂伐,宋仁宗時期出台嚴苛律法,私砍桑樹者可判死刑。但法律擋不住饑寒。官方統計顯示,僅1010年至1020年間,東郊的林地消耗量增長3倍,治安也隨之失控。
開封不是沒有治理意識,而是被人口紅利拖垮了生態負荷。城市繁榮在擴張,資源供應卻在塌陷。柴的問題不解決,哪怕是世界第一城,也只是一座燒火架上的瓷瓶子。
林砍光了,柴燒盡了,冬天還在繼續。資源的底兒掀了,城的底子也就開始漏風了。
燒掉的,不止是樹
開封之「柴荒」,帶來的不是能源緊張這麼簡單,而是一整套城市秩序的崩盤。
1012年,木柴奇缺。富人囤積居奇,窮人搶倉起火,群體性騷亂成為常態。東城一家木材商庫房被砸,1000多捆木柴在幾分鐘內被搶光,現場發生嚴重踩踏,死傷數十人 。這並非孤例。
一戶普通人家,每年冬天需兩擔木柴,按漲價後計算,花費將占其年收入三分之一以上。而開封市民中絕大多數為手工業者和低收入小販,根本負擔不起。
為了維持秩序,朝廷試圖調撥外地柴源,組織統一價格銷售,可運輸效率低、加價嚴重,多數被權貴截留,再高價轉賣。在燃料面前,法律成了擺設,制度變成了裝飾。
更嚴重的是,柴荒擴大成社會性危機。大規模非法砍伐使周邊水土流失嚴重,農田沙化,生態災害接連不斷。東郊風沙卷土而來,糧田變沙地。百姓日夜搬家避風,連帶疫病也迅速蔓延,開封出現多起因氣候與污染引發的疾病集中爆發 。
與此同時,城鄉矛盾加劇。村民為保護剩餘林地,組織防砍隊伍與進城「柴販」發生衝突。械鬥、傷亡、報復循環上演。社會秩序走向邊緣,大量官員不敢外出巡查,甚至停擺林業徵稅制度。
開封越來越像一口「失控的鍋爐」,內部溫度高得驚人,外部卻開始脫節。資源的掠奪,把城和鄉、富與貧、人和自然,全割裂了。
柴點著了,城市也就跟著冒煙了。柴不再只是柴,它已經成了壓垮一切的那根引火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