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故事被載入正史,留下的評價是「驕恣不法,終致敗亡」。野史添了更多細節,把寢宮召見、寵愛極盛寫得更加香艷。但與史書對照,能確定的只是:他確實一度權勢滔天,又確實被親手清除。其他細節,更多是後人添油加醋的傳說。
荒唐和諷刺交織,才讓薛懷義的故事在千年後仍被反覆講起。從屠夫到權臣,從得寵到焚身,這樣的轉折,比任何舞台劇都震撼。真正的結局,不在寢宮的故事,而在歷史冷冰冰的裁決里。
女皇心思,寵愛變冷風
703年的長安宮廷氣氛變得詭異。武則天年事已高,政局暗流涌動。朝中大臣、外戚、太子黨紛紛謀劃後路,宮廷里表面的安靜下暗藏鋒刃。薛懷義依舊恃寵而驕,絲毫沒有察覺,女皇的目光已不再如當年溫熱。
寵臣的命運總帶宿命色彩。薛懷義曾因機緣獲得天子般的寵愛,出入寢宮、號令僧侶、插手軍務。可權力本就稀缺,分給他就等於分走別人的利益。武三思、張易之兄弟等人盯著舞台,心裡盤算著如何讓這位僧人下台。宮廷是棋局,薛懷義早已成了多方出手的棋子。
白馬寺的恢宏氣勢曾讓他得意洋洋,洛陽街頭百姓看他呼風喚雨。可建築背後是龐大的勞役和財力消耗,怨聲四起。女皇收到了風聲,也明白再縱容會動搖根基。於是,昔日的笑容漸漸變成冷眼。寵愛轉冷,不在一朝一夕,而在細節中緩慢顯現。
史書稱薛懷義「驕恣不法」。這一評價並非一日之見,而是多年累積的結果。公元697年的出征失利,已經讓他在軍中威望全無。加上日常囂張,得罪無數權貴。宮廷里的敵人越多,女皇的耐心就越少。政權機器要穩定運轉,犧牲一個寵臣再正常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