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研究揭示,公元 8 - 9 世紀青藏高原的乾旱化趨勢,成為壓垮吐蕃帝國的最後一根稻草。羊卓雍錯湖床的沉積岩芯顯示,這一時期植被類型向耐旱物種轉變,湖泊水位顯著下降。持續的旱災導致農牧業崩潰,糧食短缺引發饑荒,牲畜大量死亡削弱了軍事後勤能力。惡劣環境滋生的疫病在軍營與城市蔓延,進一步削弱了帝國的抵抗力。
從氣候變遷角度分析,吐蕃帝國後期的乾旱化趨勢在自然科學研究中得到證實。通過對羊卓雍錯等湖泊沉積岩芯的分析,發現蒿科植物比例增加,禾本科、莎草科植物比例上升,花粉濃度降低,非樹木花粉與樹木花粉比率增加,部分元素計數減少,這些都表明當時氣候乾燥,湖泊水位下降,呈現出明顯的乾旱化特徵。
在以農牧業為主的吐蕃社會,旱災使得大量農田無法灌溉,農作物歉收甚至絕收,糧食供應急劇短缺。同時,旱災引發大規模牲畜死亡,嚴重衝擊了畜牧業,而畜牧業不僅是民眾生活的重要支撐,更是軍事後勤的關鍵保障,牲畜大量死亡極大地削弱了軍事後勤能力。此外,惡劣環境極易滋生疫病,在人口密集的城鎮和軍營中迅速傳播,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勞動力短缺,社會生產秩序陷入混亂。
面對自然災害,吐蕃缺乏有效的救災體系與應急預案。生態災難不僅重創了經濟基礎,更動搖了民眾對政權的信心,加速了帝國的瓦解進程。
吐蕃帝國的消亡,是多重危機疊加的結果。這場文明的隕落警示我們:若不能平衡內部矛盾、適應外部變化、敬畏自然規律,終將在歷史的浪潮中走向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