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國際奧委會呢?他們現在搞的這些操作,真是讓人看不懂。一邊要求申辦城市承諾一大堆,把奧運會搞得越來越奢華,一邊又不管不顧,好像全世界都該圍著他們轉。以前的奧運會,確實能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國際影響力,但現在呢,尤其是一些西方國家,民眾對這事兒的興趣越來越淡,反對的聲音倒是此起彼伏。他們會質疑這筆巨大的開支,到底能不能真的惠及民生。
比如說,2014年索契冬奧會,據俄羅斯方面公布的數據,總投入超過500億美元,成為歷史上最昂貴的冬奧會。但結束後,部分場館後續利用率不高,維護成本成了大問題。再看看2016年里約奧運會,巴西當年為了奧運會,也是投入巨大,但現在回頭看,留下的很多都是負資產,甚至有場館成了爛尾工程。這些血淋淋的例子擺在眼前,誰還敢輕易說「我來辦」?
國際奧委會卻好像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不接地氣。他們總是強調奧運精神,強調全球團結,但這些高大上的詞彙,能解決申辦城市的實際財政問題嗎?能讓當地居民心甘情願地為奧運買單嗎?我覺得很難。他們現在想出來的「新模式」,比如讓幾個城市聯合申辦,或者把比賽分散到不同地方,這聽起來像是在打補丁,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