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舍小保大」的玩法,在國乒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了。這支隊伍的邏輯很簡單:個人利益永遠要給集體榮譽讓路。說白了,這就是國乒的生存法則。最有名的例子,恐怕就是當年的劉詩雯了。2016年里約奧運會,劉詩雯當時世界排名第一,狀態如日中天,所有人都以為她會是女單冠軍最有力的爭奪者。可最後,為了團隊的整體戰略,她含著淚把單打名額讓了出去,只參加了團體賽。那種委屈和不甘,隔著螢幕都能感受到。但這就是國乒的「鐵律」,不管你多大牌,多有實力,在「國家榮譽」這四個字面前,都得往後稍稍。王藝迪這次退賽,本質上和劉詩雯當年的犧牲是一樣的,都是這套強大運轉邏輯下的一個縮影。
當然,我們也不能光看這光鮮的一面,還得看看王藝迪自己面臨的壓力。這幾年,國乒女隊內部的競爭簡直是「神仙打架」。前有孫穎莎、王曼昱這兩座大山,後有「00後」小將蒯曼玩命地追。王藝迪的位置,說實話有點尷尬,不上不下。她的排名一度滑落,巴黎奧運的P卡(替補資格)也變得岌岌可危。之前在亞洲杯上,她就爆冷輸給了蒯曼,這給她敲響了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