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1年2月,儂智高再次上表,請求歸順,結果還是沒有下文。儂智高依然想抱緊大宋的大腿,1051年2月至1053年4月,他至少6次上表,表示歸順之意,可以說態度低到了塵埃里。可是,依然不見大宋的回覆。屢屢遭拒,儂智高生出恨意,心想做不成臣子,那就做敵人。
於是,儂智高發起報復宋朝的行動,並很快攻破了邕州,邕州知府陳珙被俘。儂智高本來不打算殺掉陳珙,可是在他檢閱軍資庫時,卻發現他之前寫給宋朝的請求歸順的表書。
原來,他之前所寫的多封上表,陳珙根本沒有上報,儂智高這才知道自己乾了件冤枉事,又惱又怒,一氣之下,讓人把陳珙給砍了。但是開弓沒有回頭箭,大錯已經釀成,儂智高不得不將行動繼續到底。
人就是這樣子,盛怒之下作出的決定,等想回頭時,為時已晚。
儂智高建立了新的割據勢力,名為「大南國」,自稱「仁慈皇帝」,然後繼續領兵東進。當地的官員毫無準備,就這樣,儂智高勢如破竹,不到20天時間,占領多個州,各個知州都是不戰而逃。
這就是大宋官吏的現狀,文弱不知兵,膽怯如鼠輩,只會清閒度日,遇敵落荒而逃。
不到1個月,儂智高攻下了廣西東部好多地區。當他再接再厲繼續向東時,終於遇到了抵抗。可抵抗也是軟弱的,很快被儂智高攻破。
一直到儂智高兵臨廣州城下,宋廷才相信儂智高真的反叛了,才想起來採取措施。於是,宋廷的朝臣們開始討論該派誰去平叛。
此時的大宋,最會打仗的非狄青莫屬,可是狄青不能去。為什麼?因為兩廣地區山高皇帝遠,宋廷鞭長莫及,把兵權交到這種人手中。想想五代十國的例子吧,他們千萬不能重蹈覆轍。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這點大宋官員暫時做得挺好,只是必須得先弄清楚,到底為什麼疑啊。
既然武將不能去,那只能派文官去了。他們商量來商量去,選來選去,選中了余靖和楊畋。
余靖,進士出身,是當時有名的諫官,經常觸怒聖顏而不妥協。楊畋,北宋名將楊業胞弟楊重勛的孫子,雖然此刻正在家裡丁憂,卻被奪情起用。之所以選他們,是因為他們對宋廷一直是忠心耿耿。
儂智高在廣州遇到了宋軍的抵抗,攻占無果,就轉向北方。得知儂智高抵達英州時,楊畋做了堅壁清野、棄地燒糧的錯誤決定。
對於楊畋,只能說虎父無犬子,這句話有時候也有點不靠譜。
面對這樣的軍官,儂智高一點也不客氣,連攻多地。宋軍3戰3敗,幾個大將被殺,大宋士兵被打得潰不成軍,紛紛逃竄。逃跑的過程中,還不忘劫掠——打敵人不行,欺老百姓倒是在行。
看到儂智高勢如破竹,宋軍屢戰屢敗,趙禎腦子開始清醒了,認識到打仗還得靠武將啊。書生雖然在朝堂之上,能以一敵十,甚至抵百,但在戰場上,還沒不行。
任何時候,還是需要專業人的干專業的事。360行,任何人都不可能行行都行啊。
於是,趙禎來了個北兵南調,從西北抽調5000多常年和西夏作戰的士兵過去。士兵是有了,讓誰去統領呢?
趙禎問龐籍,龐籍推薦狄青。趙禎話還沒出,狄青就毛遂自薦了:陛下,我可以去。畢竟狄青曾經是西北軍的統領,把李元昊打得老老實實不敢出門。
就在趙禎設酒為狄青送行之際,收到了余靖的上書,說交趾國主動請戰,只要給些銀兩,就要幫大宋攻打儂智高。趙禎當即同意,可是在狄青的勸服下,還是放棄了。
接到狄青要來的通知,余靖怕他搶了自己的功勞,就挑撥廣西鈐轄陳曙搶先一步攻打儂智高。陳曙也怕狄青搶了自己的風頭,於是,他不顧狄青不得隨意出戰的命令,便擅自率步兵8000人去攻打儂智高。
儂智高得知陳曙過來,晚上便派人偷偷潛入他的軍營,趁宋兵在喝酒賭 博之際,殺了個措手不及。
就憑這樣的軍紀,還想爭功,真的是好不自量!
狄青得聞此事,非常氣憤,把陳曙斬首了。余靖感覺自己也有責任,怕狄青責罰,就以退為進,說自己管教不嚴。面對余靖一個文官,狄青不敢動他,也就不了了之了。
可即便這樣,後來,狄青還是沒有逃脫被文官陷害的下場。一味忍讓真的能解決問題嗎?
但是通過這件事,軍法被立起來了,大家都害怕狄青,再也不敢恣意妄為了。
眾人以為經過此番整頓,狄青肯定會對儂智高發起大規模攻擊。不想,狄青卻下令全軍,就地休整,而且一休就是10天。眾人雖然疑惑,但是鑒於陳曙的例子,沒人敢再違抗命令。
同時,儂智高也密切關注著狄青的動向,見狄青10天沒動靜,他覺得狄青和宋廷之前派出的文官都一個樣,酒囊飯袋一個,不由有些鬆懈。
打仗很多時候,玩得就是心理戰術。狄青見預期效果達到了,便下令,全軍帶夠10天的乾糧,立即出發。
10天?能拿下儂智高,大家都不敢相信。
儂智高前腳剛收到探子的報告,說狄青沒有任何動靜,後腳狄青就率領大軍摸上來了。狄青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當天晚上來到了兩軍的分界點崑崙關,並於當夜冒險過關。
第二天,狄青命人擂鼓叫陣,儂智高才反應過來:狄青已經殺到自己眼前了。無奈之下,只能倉促迎戰。
剛開戰,儂智高部仗著部族勇士的蠻勁和勇氣奮力廝殺,宋軍前鋒節節敗退,眼看就要被擊敗了。就在這時,狄青突然舉起白旗左右晃動,儂智高以為他要投降。
孰料,隨著狄青旗幟的晃動,從周圍的山上衝下一群剽悍的騎兵,左衝右突,把儂智高部打得潰不成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