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爬上龍椅,皇帝問他:天子好當嗎?小孩靠四字保命,終登皇位
公元973年,北宋皇宮的金鑾殿里發生了一件大事,一個6歲的熊孩子竟然「造反」了,他的具體行為也的確堪稱是「大逆不道」——爬上了只有皇帝趙匡胤才能坐的龍椅!
這把椅子,是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後親手打造的權力象徵,在一些民間傳說中,趙匡胤為了加強自己登基的神聖性,還對外聲稱這把龍椅是用龍血洗過的,是天賜神物,平時連大臣們靠近都得屏息凝神。
可這個孩子不僅爬了上去,還煞有介事地整理衣襟,仿佛自己真是「天選之子」。
一旁的太監宮女嚇得魂飛魄散,連他親爹趙光義都撲通跪地,冷汗直流。
趙匡胤聞訊趕來,定睛一看卻只見這椅子上的也不是外人,正是自己弟弟趙光義的三兒子,自己的好侄子趙桓(當時應叫趙德昌,後改名趙元休、趙恆)
趙匡胤沒有第一時間發怒,反而笑眯眯地問:「天子好當嗎?」
在聽到趙桓奶聲奶氣地說了四個字後,趙匡胤頓時哈哈大笑,眼中卻也出現了一些難以言說的情緒。
這在我們旁人看來不過是小孩子頑皮的事情,如果聯繫當時宋朝權力交接的具體情況,那麼便給了這位大宋最高統治者一個兩難的抉擇。
傳位「妙計」?最後還是肉爛在鍋里
宋朝開國之初的三代皇帝,他們有共同一個被後世議論紛紛的點,那就是得位手段。
開國皇帝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你們可是害苦了我啊」這就不用說了,基本也是欺負後周柴家孤兒寡母,靠篡位得來的皇位。
但趙匡胤總歸還一個講究人,柴家在整個北宋都處於一種超然的地位,榮華富貴、福蔭子孫,這也算是歷史上退位皇帝中過的不錯的一家了。
到了趙匡胤當皇帝,想要選擇繼承人的時候,這個問題依舊讓他糾結。
趙匡胤一共有四個兒子,但長子和三子都出生沒多久便夭折了,只有次子趙德昭和四子趙德芳活了下來,最有可能繼承皇位的就是趙德昭。
但當時宋朝權力交接非常不穩定,因為天下還沒有統一,北漢、後蜀、南唐、吳越等數個勢力林立,而一統天下的過程中,勢必會有一群驕兵悍將因為軍功拜將封侯。
一直到趙匡胤建宋(960年)方才9歲的趙德昭,怎麼可能壓制的住這群無法無天的驕兵悍將呢。
主弱臣強,這向來是皇家大忌。
趙匡胤為了規避風險,也是絞盡腦汁用了兩條「妙計」。
第一就是猛給趙德昭「鍍金刷資歷」。
在趙德昭13歲的時候就把他安排為貴州防禦使,放到軍中歷練,希望他能通曉軍務,不至於以後被一群「老兵油子」欺負了。
第二就是提拔皇家子弟,主要就是自己的弟弟趙光義。
宋朝建立後僅一年,趙光義就被他安排為了開封府尹,統管京城大小事務。
這首都都是我自己家人在把守,總不至於被外將奪了權吧,我高低再撐個十來年,等我兒子長大了不就能順利交接了。
這樣的兩個手段相互配合,如果是在正常年代,那麼可能真的會實現權力的順利交接。
但這是宋朝之初啊,準確地說是五代末年,在後晉安重榮喊出了「天子,兵強馬壯者為之」的勵志口號後,這亂世之中誰不想當皇帝呢?
哪怕是自己的親弟弟。
果然,趙光義對皇位的覬覦之心,那真是一點都不少。
到了開寶六年(973年),當趙光義鬥倒了宰相趙普,獨掌大權之後,趙光義也察覺到自己似乎玩砸了,自己布下的手段開始反噬了,但此時一切都晚了。
這一年,趙普因為私自以皇家田地擴張自己宅院、賣酒與民爭利加上政治聯姻結黨而被趙匡胤不喜,趙光義趁機禁言,最終趙普被罷相。
這一年,趙普被封為晉王,達成成就「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風頭一時無兩,親信盧多遜為參知政事、楚昭輔為樞密副使,左膀右臂、一文一武。
這一年,趙德昭的實權還僅僅是一個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別的都是名譽頭銜,甚至為了避免趙光義猜忌,趙匡胤都不敢給自己這個兒子封王。
恭喜玩家趙匡胤,您避免了外將奪權的副本,成功開啟主線情景——宗室相爭,請繼續您的操作。
天命在此,我說大爺你就別折騰了
趙匡胤在繼承人問題上的確處於尷尬的局面,滿朝上下,甚至他母親杜太后都覺得他應該先傳位給趙光義,太后臨終之際甚至還讓他寫下了傳位詔書放在金匱中。
太后因問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嗚噎不能對…汝百歲後當傳位於汝弟…藏之金匱,命謹密宮人掌之。——《宋史》
在杜太后看來自己這兩個兒子誰當皇帝都無所謂,反正自己只想當太后,但這樣的舉動對於趙匡胤來說無疑是非常傷心的,在趙匡胤看來這就是杜太后「一碗水端不平」。
果然等到趙光義一家獨大之時,局面就是容不得趙匡胤選擇了,此時發生的一件事,也恰好讓他對繼承人問題有了更多的思考。
還是公元973年,一天朝會之後,趙光義的三兒子趙恆爬到了趙匡胤的龍椅上。
對於一個皇帝來說,這是一件非常忌諱的事情,尤其是趙匡胤目前面臨的繼承人抉擇問題,更難免會引起他的猜想。
我還沒死呢,皇位還沒到你的手上,你兒子就敢上來坐了?
怎麼著就這麼著急嗎?篡位登基的心是一點都不背人了啊。
於是趙匡胤笑著摸了摸趙恆的頭,問自己這個侄子:「皇帝好當嗎?」
而趙恆的回答也很簡練:「由天命耳。」
嘗登萬歲殿,升御榻坐,太祖大奇之,撫而問曰:「天子好作否?」對曰:「由天命耳。」——《宋史》
這個回答就很妙,妙在哪裡,不僅是妙在了趙恆回答的洒脫——皇帝好不好當,那就看天意了。
更重要的是,趙恆的這個回答是有出處的。
天命,出自哪裡呢,出自《尚書·盤庚》中的「先王有服,恪謹天命」。
這個就很好解釋了,就是先王服了,很老實地順從天命了。
放在趙匡胤目前的情況上來看,趙恆這句話也是非常有說服力的。
老天爺目前這麼安排,皇大爺你還掙扎什麼呢。
此時的趙恆才不過6歲,別說趙匡胤了,我們也是很難相信一個6歲的孩子就會有這種「借典勸諭」的心思,但如果趙恆是無心之下說出來的這句話,這不就更加印證了「天命所歸」嗎。
可以想像,趙恆這句話對趙匡胤來說肯定是有所觸動的,但他還是做了最後一次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