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傾天下的鷹犬,卻未曾陷害一人

2025-07-22     花峰婉     反饋
1/4
▲影視劇中錦衣衛的形象。圖源:影視劇照

權傾天下的鷹犬,卻未曾陷害一人

自從親生母親蔣太后駕崩之後,身為孝子的嘉靖皇帝,無時無刻不在想著怎樣將生父興獻皇帝與生母蔣太后合葬於地下。

這日,他召來了身邊最信任的內閣首輔夏言,說出了自己計劃遷移興獻皇帝的遺骨入京與生母蔣太后合葬的想法。

沒想到,大力支持嘉靖皇帝各項政策的夏言此時卻極力反對。夏言稱:「興獻皇帝的體魄已經埋葬很久了,如果貿然打開陵墓,怕是會泄了皇帝的靈氣。恐怕興獻皇帝也不願這樣。」

修仙頗為自得的嘉靖一聽,似乎挺有道理。遷移皇陵的計劃只能作罷。但思父已久,讓他極想回自己的「龍興之地」去看看,慰問一下父老鄉親。於是,多年未踏出過紫禁城一步的嘉靖,居然一時興起,打起了南巡的主意。

然而,嘉靖此行,諸事不順,所到之處,常發火災。借用皇帝身邊寵幸的道士陶仲文的講法就是:「火終不免,可謹護聖躬耳。」

聖駕剛駐蹕河南衛輝,半夜,行宮就走水了!

剎那間,風助火勢,行宮內火光沖天。眾人驚慌失措,四散逃命,卻從未想起行宮寢殿內還困著一位大BOSS。

好在一切正如陶仲文預料的一樣,在緊急關頭,一個身著飛魚服的錦衣衛,奮不顧身沖入火場,推開寢宮大門,一把將還未清醒的嘉靖背出了火海。

自此,憑藉從龍救駕之功,這名錦衣衛得到了別人幾輩子都修不來的帝寵和福報。

救回嘉靖皇帝後不久,這名錦衣衛被提升為錦衣衛都指揮同知,掌本衛事,成了名副其實的錦衣衛「一哥」。

他叫陸炳,字文孚(一字文明或子孚)。除了大明御前「救火英雄」的頭銜外,他還是嘉靖的「發小」。由於其祖父陸墀早年入了軍籍,隸屬錦衣衛,故在明孝宗給諸兄弟封藩賜府時,陸墀被選派到明憲宗第四子興王朱祐杬手底下當差,為興王府儀衛司總旗,充當興王朱祐杬的出行門面。

在興王就藩湖北安陸州(今湖北鍾祥市)期間,陸家已繁衍出了三代。其中陸墀的兒子陸松,也就是陸炳的父親,在興王府當差期間,與興王世子朱厚熜的乳母範氏,喜結連理,組建家庭,生下陸炳、陸煒兩兄弟。

因此,實際年齡僅比嘉靖小三歲的陸炳,成了兒時最好的玩伴。

按照大明祖制,如無意外的話,興王宗藩將與歷任皇帝的龍子龍孫一樣,可以在家問道養生,也可以在家三年抱倆,維繫好宗藩內人員關係。只要不闖禍就行,這輩子就這樣了。

可好運降臨了。

正德十六年(1521年),剛承襲了興王爵位的朱厚熜接到了一則重磅消息:他那從未謀面的堂兄正德皇帝朱厚照,游湖落水,驚嚇過度,駕崩了!

由於朱厚照沒有兒子,根據「兄終弟及」的程序,大明最高決策機構——內閣在商議後,決定以明武宗生母慈壽張太后的名義下詔,讓興王朱厚熜到北京來繼承他家祖先留給他的皇位。作為興王藩府的侍衛老班底,包括陸炳家在內的原興王府扈從軍戶一律重新編入大明錦衣衛,跟著新皇帝到北京安家。

這一年,陸炳只有12歲。史書記載,「炳武健沉鷙,長身火色,行步類鶴」。年紀雖小,就有了鶴立雞群的身姿。

進京之後,嘉靖分封興王府舊人時,也少不了陸炳的份兒——直接將當時還是半大小孩的陸炳,封作了錦衣衛舍人,負責本衛事務中的抄寫文書工作,算是給自己的「好兄弟」一個讀書成才的機會。

就這樣,在「發小」的照料下,陸炳養成了「以官舍知書,頗覽文籍」的好習慣。這為其日後飛黃騰達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嘉靖是外藩入京繼承皇位,在京城內根基不深。相較於之前歷任皇帝留下來的錦衣衛班底,他內心更看重那群在藩邸內整日盡職盡責的「老人」。像陸炳的父親陸松這種有興王府就職履歷的官員,自然更受嘉靖青睞。

除了陸氏父子,興王府的舊人王佐、陳寅等也頗受信任,並先後出任錦衣衛都指揮使,其子孫也都在錦衣衛中供職。可以說,嘉靖朝的錦衣衛就像今天的某機關大院,從老到小,大家既是工作中的上下級,也是生活中的老鄰居。因此,身為錦衣衛指揮使的王佐、陳寅等人對陸炳也格外關照。王佐曾對陸炳說,要當錦衣衛老大,就一定要讀書識字,精於公文,不能只是一介粗鄙武夫。

嘉靖十一年(1532年),23歲的錦衣衛儲備幹部陸炳不負眾望,一舉考中了武進士。

明朝科舉中的武舉上承唐宋,本質上都是以收攬民間遺才為基礎,「延攬英雄,廣儲將帥」。在國家需要的時候,可以內平禍亂,外定江山。依照慣例,所有的武科舉子在考取武進士後,都得到邊疆去實習、觀摩,以便適應戰場環境,在未來的軍職崗位上發揮重要作用。

但實際上,從明朝武舉誕生之日起,這種選拔將帥之才的工作就沒有認真實施過。一來,從明初開始,大明軍隊的指揮權就歸屬於勛貴功臣,勛貴功臣有爵位有權力,這些皆可世襲,代代相傳,無需走武舉之路。二來,作為國家「暴力機構」,軍隊將帥兵權過大必然影響王朝統治,皇帝從骨子裡也不希望武強於文。因此,即便考取武進士,獲得實習觀摩的機會,多半也只是以「贊畫」的身份來到邊疆,幫助修修城牆,寫寫文書,擔任作戰參謀類的工作,不大可能有上戰場衝殺的機會。

不過,陸炳的運氣就是好。當他們這屆武進士到達大明軍事重鎮薊州(在今河北遵化至遷西之間),以「贊畫」的身份實習時,邊境爆發了戰事。

當時,在明朝的北方,是成吉思汗子孫統治下的蒙古大草原。因實力和土地分配不均,各部曾長期處於割據為政、四處混戰的局面。在成吉思汗的這群子孫中,達延汗的孫子俺答汗後來居上,不斷兼并草原各部族,成為蒙古大草原實力最強的部落首領。

嘉靖十三年(1534年),俺答汗一聲令下,新一輪針對大明的南下作戰打響了。不久,蒙古鐵騎兵臨薊州,兩軍在冷觜關前展開決戰。憑藉著唯一一次可能立軍功的機會,陸炳斬殺了一名敵人,贏得了來之不易的戰功。

戰後,朝廷論功行賞,陸炳以功授封錦衣衛副千戶,成為從五品官員。

在戰場上立功回京兩年後,陸炳的父親陸松病逝。根據明朝規定,文、武大臣若立重大軍功者,可蔭其子為衛所武官,若帶「世襲」字樣者俱准襲。嘉靖十五年(1536年)九月,陸炳正式以陸松嫡長子的身份向朝廷提出申請,要求世襲其父生前在錦衣衛遺留下來的軍職。

然而,此時的制度已經發生了改變。

隨著明代軍戶人口的不斷增多,再加上朱元璋規定的武官犯罪「罰弗及嗣」原則,導致衛所內的世襲軍官有增無減。這些世襲軍官,並非真正在實戰中握有兵權的人,他們中更多的是只領俸祿不幹活的「大閒人」。因此,嘉靖在數年前特別下旨,日後但凡無軍功者僅憑技藝、勤勞乞求世襲武職,雖有「世襲」字樣,也應審查取消。

正是這道聖旨,差點堵絕了陸炳的晉升通道。負責世襲軍官銓敘的兵部,死活不同意讓陸炳世襲其父軍職,還上書要求皇帝照章辦事,維護帝王權威。

哪裡知道,嘉靖站出來,不顧自個兒打臉,也要給陸炳開綠燈。最終,以陸炳之父陸松生前能幹、勤勞、於國有功為由,特命陸炳襲職錦衣衛指揮僉事。隨後,又升陸炳為署理錦衣衛指揮使,執掌南鎮撫司。

錦衣衛下設南、北兩大鎮撫司。北鎮撫司主管詔獄,只對皇帝負責,所理案件無需經過刑部,連錦衣衛指揮使也無權過問,可謂權力通天。而南鎮撫司大概相當於錦衣衛的紀檢委,負責內部軍匠的管理和紀律考核。問題是,錦衣衛各頭頭腦腦,要麼是勛貴功臣子弟,要麼是皇帝的親信,南鎮撫司權力雖重,卻是個吃力不討好的活兒。

陸炳到此就任,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這就是嘉靖帝釋放的晉升信號,一個為「發小」定製的過渡職位。

果不其然,自從執掌南鎮撫司以後,陸炳的仕途就如坐了火箭一樣。短短數年,憑藉衛輝行宮救火、協助皇后平定壬寅宮變等數件大功,越來越受嘉靖寵幸,特旨掌錦衣衛大印,成為當時錦衣衛的「二號人物」。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閏正月,陸炳正式以後軍都督府都督同知(從一品)的身份執掌錦衣衛。

從此,大明錦衣衛進入陸炳時代。

儘管錦衣衛老大的身份和權力,足以讓朝野上下聞風喪膽,但通常執掌錦衣衛的官員,身家性命都難保。

在陸炳上任前,明朝歷任錦衣衛頭子除了袁彬、哈銘、牟斌等少數幾人外,基本都死於皇帝的卸磨殺驢。即便是袁彬這種與明英宗有同甘共苦經歷的錦衣衛頭子,之後仍然遭到明英宗猜疑,被時任錦衣衛指揮使門達投入詔獄,差點丟了小命。所以,想在錦衣衛一哥的位置上,做得長久並安全著陸,當真不容易。

錦衣衛自誕生之日起,就是一個完全聽命於皇帝本人的「私人武裝」。在皇帝的特旨授權下,這支私人武裝,不僅負責皇帝日常起居生活的護衛工作,還可以口銜聖旨,凌駕於明朝最高司法機構刑部之上,越權辦事。這必然會引起一眾尊崇儒家禮法的文官的抵制。如此,錦衣衛就是歷史上所描繪的骯髒暴力、阻礙朝政推行的「毒 瘤」。

錦衣衛多在皇帝的指令下從事秘密抓捕任務,難免會遭受群臣非議,成為大臣與皇帝博弈的棋子,進而被迫充當皇帝的「擋箭牌」。替君王背鍋,也屬常事。
1/4
下一頁
呂純弘 • 22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4K次觀看
呂純弘 • 36K次觀看
舒黛葉 • 3K次觀看
舒黛葉 • 13K次觀看
舒黛葉 • 4K次觀看
呂純弘 • 7K次觀看
花峰婉 • 7K次觀看
舒黛葉 • 19K次觀看
呂純弘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16K次觀看
管輝若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13K次觀看
呂純弘 • 9K次觀看
呂純弘 • 4K次觀看
舒黛葉 • 34K次觀看
管輝若 • 6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14K次觀看
舒黛葉 • 4K次觀看
舒黛葉 • 10K次觀看
呂純弘 • 12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