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網上流傳的「圓潤感」? 訓練館裡的嬋寶臉頰確實帶著點軟乎乎的小肉肉,整個人透著一種柔軟的朝氣感,與大家記憶中那個東京奧運會時期纖細凌厲的「小飛魚」確實有些不同。
但這恰恰是身體在經歷大手術和康復期後的正常調整。 競技體育圈內流傳著一個常識:在科學指導下,運動員需要調整體成分時,效率遠超常人想像。 眼前這份「軟萌」,或許正是她蓄力起跳前最後的準備狀態。
有人擔心1.6米身高和身體發育帶來的動作變形問題。 這是客觀存在的挑戰,歷史上有太多女子跳台選手被「發育關」絆倒。
但回顧「跳水女皇」伏明霞和陳若琳的經歷,她們都在身體發育期成功突破技術瓶頸伏明霞通過精細調整翻騰節奏,陳若琳則依靠極其嚴苛的自律和力量補償機制渡過了難關。 這些成功案例都證明,「發育關」並非天塹,關鍵在於科學規劃和刻苦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