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錦賽名單公布那天,跳水館頂棚的陽光正好斜照在訓練池。全紅嬋把繃帶拆了又纏,水珠順著發梢滴在跳台上。領隊過來拍拍她肩膀:"新加坡的跳台又不會長腿跑了,養好傷讓你跳個夠。"小姑娘突然噗嗤樂了:"那我得把水花壓得比蝦餃皮還薄!"轉身拎起包往外走,運動鞋踩在地膠上咯吱響,那步子比來時候輕快多了。
體育醫院的走廊牆上掛著幅字——"留得青山在"。全紅嬋每次來做理療都盯著看,護士打趣說這字快被她盯出洞了。其實隊里早算過帳,世錦賽金牌中國跳水隊庫存充足,可奧運三連冠的苗子全國就這一棵。體育總局的年度報告里白紙黑字寫著:運動員平均職業生涯9.2年,但過早透支身體的,連平均數都夠不著。
陳芋汐在新加坡適應場地時,特意拍了段視頻。鏡頭掃過十米台,她畫外音喊話:"看見沒?第三塊板子給你留著呢!"背景音里其他隊員起鬨:"嬋姐不在,咱壓水花都像炸油條!"遠在廣州的全紅嬋看著視頻直樂,順手回了段腳腕康復訓練的片段,配文"正在加載冠軍版本2.0"。粉絲們在評論區秒變考古隊,把她東京奧運會七個滿分動作的視頻又刨出來輪播。
體育科學研究所的資料庫顯示,青春期女運動員的損傷率比男運動員高23%。全紅嬋的主治醫師拿著她的核磁共振片當教學案例:"看見這片陰影沒?這就是急著出成績的代價。"現在每天康復訓練後,隊醫都讓她泡中藥浴,那藥包味道沖得隔壁羽毛球隊都繞道走。但全紅嬋捏著鼻子往下蹲時,總想起啟蒙教練的話:"當年伏明霞泡的藥澡,能把蚊子熏暈過去。"
國際泳聯最新技術手冊里,專門用兩頁分析全紅嬋的"水花消失術"。現在各國選手都在偷師她的入水技巧,卻不知中國跳水隊訓練館的電子屏上,正循環播放著她最後一個完美動作的慢放。科研組拿著分段數據說:"等她把身體發育和傷病這兩道坎邁過去,技術參數還能再優化15%。"
廣東體育醫院的康復科主任有句口頭禪:"骨頭是啞巴,但從來不撒謊。"全紅嬋的腳腕現在每天要照三次紅外線,那紅光映在牆上像個小太陽。護士長說見過太多運動員著急復出:"去年有個羽毛球國手,傷沒養透就偷跑出去訓練,現在改行當解說員了。"全紅嬋聽著把護踝又勒緊半圈,轉頭問康復師:"明天能加組平衡墊訓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