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高榮耀,淪為政治笑話

2025-07-25     花峰婉     反饋
2/4
▲泰山,五嶽獨尊。圖源:圖蟲創意

秦朝滅亡後,漢朝興起,經過六十多年休養生息,大漢迎來一位與秦始皇一樣熱衷於封禪的年輕天子——漢武帝劉徹。

16歲的劉徹初登皇位,封禪大業便已提上日程。當時,漢武帝有意提拔趙綰、王臧等儒生,來扭轉黃老之學統治朝堂的局面。於是,有人主張用封禪來為改革宣傳造勢,趙綰、王臧等為漢武帝起草了巡狩、封禪、改曆法、服飾等制度。

但是,漢武帝的奶奶竇太后尚在人世,老人家不喜儒術,尊崇黃老之學。在她的干涉下,趙綰、王臧很快被罷黜下獄,封禪之事也被擱置。儘管竇太后去世後,劉徹終於可以大展拳腳,改變漢初崇尚黃老的意識形態,但泰山封禪一事要到他在位的第31年才付諸實施。

在此期間,漢武帝用實打實的功業為封禪做準備。

漢武帝繼承了他爺爺、爸爸所創「文景之治」的豐厚家底。史載,按照當時的經濟狀況,「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

在開疆拓土的事業上,他任命衛青、霍去病等名將北征匈奴,解除西漢開國以來的最大邊患;命張騫鑿空西域,開拓絲綢之路;派唐蒙出使夜郎,安撫西南;發兵嶺南,滅南越國。

與此同時,大臣們得知漢武帝有封禪之心,不斷為其製造輿論。

漢武帝時,泰山屬於濟北國的封地,如果皇帝去諸侯的屬地封禪,難免不合禮數。濟北王劉胡聽說漢武帝要封禪,趕緊主動上書,將泰山及周邊地域獻給皇帝,這樣一來,泰山就直屬於漢武帝管轄。漢武帝樂呵呵地接受,然後劃了另一塊地方封給濟北王。

來自齊地的方士公孫卿,借著汾陰后土神廟出土的一個寶鼎,跟漢武帝講了上古黃帝封禪的故事。

在公孫卿講述的故事中,當年黃帝也曾得到寶鼎,後來到泰山封禪,得道成仙。據公孫卿介紹,齊地的申公通曉黃帝之學,並且知道寶鼎上有一段文字是,「漢之聖者在高祖之孫且曾孫也。寶鼎出而與神通,封禪」。意思是,漢朝的聖人出現在高祖皇帝的孫輩到曾孫輩中,寶鼎出土就會和神靈相通,可以舉行封禪典禮。申公生前留下預言:「漢主亦當上封,上封則能仙登天矣。」

公孫卿用很多荒誕不經的神仙傳說來蠱惑漢武帝,比如說黃帝當年一邊征戰,一邊修道,有龍下凡,垂下鬍鬚迎接黃帝,黃帝帶著后妃和大臣七十多人騎上龍背,飛上天空,百姓在人間仰望黃帝上天,抱著掉落地上的弓和龍鬚哭泣。

漢武帝聽完這個故事,為之神往,說:「哎呀!如果我能變成黃帝那樣,我會像扔掉鞋子一樣,拋棄人世間的妻妾兒女。」

此外,深得漢武帝喜愛的文學家司馬相如,臨終前留下一篇《封禪文》,歌頌武帝功德、祥兆空前,闡明請求封禪的主張;自稱長生不老的方士李少君告訴漢武帝,封禪可以成仙不死。

公元前110年,漢武帝正式封禪泰山,為紀念這個時刻,將該年年號改為「元封」。

從元封元年到漢武帝去世前兩年(公元前89年),21年的時間裡,漢武帝到泰山舉行封禪或祭祀多達八次,是歷朝歷代與泰山關係最為緊密的帝王之一,也開創了空前的壯舉。

漢武帝封禪泰山,固然有刻石立功、了卻心愿的成分,但也要注意到他迷信鬼神之祀、沉迷於求仙的「私心」。

錢穆先生認為,漢武帝封禪的「最大動機,實由歆於方士神仙之說而起」。

漢武帝在位時,十分迷信方士,提拔了李少君、公孫卿、少翁等奇人異士,就連生病時也求問「神君」。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有一次,漢武帝病情嚴重,尋醫問藥多日都不見好轉,後來通過巫者向上天詢問、祈福,竟然病情痊癒。漢武帝經過這麼一折騰,宣布大赦天下,為神明祭祀,並重賞為他祛除疾病的巫者。

司馬遷在記載此事時也找不到科學依據,只好說:「其事秘,世莫知也。」

封禪,本來也是一種帶有原始宗教色彩的活動,其實早在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霍去病深入漠北殲擊匈奴時,就曾在蒙古高原上舉行過封禪儀式,「封於狼居胥山,禪姑衍」。但是,封禪沒有給霍去病帶來好運,他此次班師回朝後過了兩年,就不幸英年早逝。

元封元年封禪前夕,漢武帝用「祥瑞」來裝飾自己。他先去了中嶽嵩山,隨從人員稱在山上聽到有「萬歲」的呼聲,但問上,上不言,問下,下不語。漢武帝以此為祥瑞,興致勃勃地東上泰山。

封禪泰山時,漢武帝舉行了各種祭祀儀式,如「射牛行事」(親自射殺牛來祭祀,以示隆重)、「衣上黃而盡用樂」(穿黃色祭服,用音樂伴奏)、「五色土益雜封」(在祭壇上覆蓋紅、黃、青、白、黑五種顏色的土壤)、「縱遠方奇獸蜚禽及白雉諸物」(把從邊遠地方捕獲來的珍稀動物放生),並下令在泰山修築明堂。

漢武帝不僅像秦始皇一樣刻石勒功,還單獨與奉車都尉霍嬗(霍去病之子,字子侯)到泰山上獻玉牒祭文,祭文的內容秘不示人。當時霍去病已經去世,漢武帝帶著他的兒子上泰山,應是表示垂愛,但細思恐極的是,霍嬗跟隨漢武帝下山後沒過多久,在一日之間暴病而亡,死時年齡只有十來歲,所以,沒有人知道,漢武帝向上天做了什麼祈禱。

至此,封禪已經有些「變味」了。本該是紀念豐功懿德的國家大典,漢武帝卻更強調其神秘感,以此來加強君權神授的神聖性。

史書中還有另一個細節,可以說明漢武帝的過度迷信。

對於這樣一場空前隆重的典禮,主持者本來應該是擅長禮制的儒生,但儒生和方士關於封禪的事宜各執己見,獨尊儒術的漢武帝沒有採納儒士的方案,而是任命方士來導演此次活動, 比如漢武帝從長安出發東行時,方士公孫卿持著符節,到途徑的名山恭候「神仙」。

作為儒生的代表,太史令司馬談為封禪大典籌備多年,卻沒有參加元封元年的封禪。所謂太史令,並非單純的史官,還有天官的職責,要負責記載天氣、星象的變化規律,為皇帝的各種外出活動占卜吉凶。司馬談曾參與漢武帝時期的多次祭祀活動,可舉行封禪時,整個活動卻由方士一手操辦,少了太史令的身影。

史書記載,漢武帝到泰山封禪時,司馬談「留滯周南,不得與從事,發憤且卒」。傳統觀點認為,司馬談因為年老得病,沒能陪同前往,感到遺憾,在洛陽養病期間積鬱而死。

從另一方面來看,漢武帝雖然舉辦了這場萬眾期盼的國家盛典,卻用方士來主持這次活動。司馬談作為世代相傳的史官出身,不能履行自己的職責,可能也會感到有辱先祖,備受打擊,「發憤且卒」。

司馬談之子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中講述漢武帝封禪,用了很多篇幅寫方士欺詐偽飾的神鬼之事,也許有暗諷的意思。

秦始皇與漢武帝,使封禪受命有了具體的標準,前者一統華夏,開創帝制,後者開疆拓土,內修法度。後世帝王以此為標杆,便可判斷自己是否達到這些成就,決定是否封禪。

漢武帝去世一百多年後,沒落宗室出身的劉秀稱帝,建立東漢,再續大漢國詐。於是,漢光武帝劉秀得到眾臣擁戴,前往泰山封禪,「告成功於天」。

劉秀的封禪同樣充滿戲劇性。

建武三十年(54年),經歷西漢、新莽、更始、東漢四朝的大臣張純上書,提議封禪,說陛下接受中興之命,平定海內之亂,恢復祖宗基業,百姓都感激您的恩德,應該封於岱宗,禪於梁父,上報天神,下祀地祇。

張純的封禪主張,強調劉秀維持漢朝統治的正統觀念。但沒想到,漢光武帝劉秀拒絕了張純的建議,說:「我即位三十年,百姓仍然沒過上好日子,我難道要欺騙上天嗎?」由此可看出劉秀自謙的品格。

不過,兩年後,隨著劉秀日漸年邁體衰,封禪再度提上日程。

這一次,群臣用劉秀迷信的讖緯學說來做宣傳,上奏道:「《河》《洛》讖書,赤漢九世,當巡封泰山……以和靈瑞,以為兆民。」讖緯是一種預言,大都是好事者編造出來製造輿論的工具。迷信讖緯的劉秀翻開《河圖·會昌符》一看,上面果然寫著:「赤劉之九,會命岱宗。」赤劉之九,說的是漢高祖的九世孫,也就是劉秀本人。

這年正月,漢光武帝車駕從洛陽出發,先到曲阜祭祀孔子,隨後率王公大臣、文官武將到泰山,舉行封禪大典。值得一提的是,劉秀封禪泰山的刻石中,收錄了多條他起兵以來出現的讖緯文,如「劉秀髮兵捕不道,四夷雲集龍斗野,四七之際火為主」等。

總之,劉秀的封禪,有加強其正統地位、穩固東漢王朝統治的作用。

到了唐代,開創貞觀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一直未能如願封禪,抱憾而終,但其子唐高宗李治實現了父親生前的願望。

麟德二年(665年),唐高宗李治從東都洛陽出發,赴泰山封禪。

唐高宗李治在位時,繼承貞觀遺風,開創永徽之治,平定邊陲,百姓阜安,唐朝版圖達到極盛,再加上唐太宗有封禪的未了遺願,所以唐高宗有必要達成封禪的成就。

李治封禪泰山的特別之處,是他帶上了皇后武則天,並由武則天參加禪社首的「亞獻」儀式。

社首山在今泰安市西南,是封禪歷史上另一座舉行禪禮的名山,「亞獻」指的是古代祭祀時第二次獻酒的儀式。武則天憑藉唐高宗的寵愛參加封禪,這是後宮女人第一次在封禪泰山的盛典中取得與男子同等的地位,有別於以往的禮制。

《新唐書》記載,武則天進行「亞獻」時,宦官用一張錦繡帷帳隔絕內外,武則天在帷帳之內,隨行的大臣都在帷帳之外,「群臣瞻望,多竊笑之」。

但是,武則天達到了她的政治目的。隨唐高宗封禪泰山後,她的政治地位進一步提高,為日後以周代唐做了輿論準備。

武則天稱帝後,也舉行了封禪大典,但不在泰山,而是選擇封禪於嵩山。

唐代另一位以封禪泰山聞名的皇帝,是唐高宗與武則天的孫子、開創開元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

當時,以宰相張說為首的群臣上書頌揚李隆基「英威邁於百王,至德加於四海」,也就是比很多古代帝王都牛掰,而且聖德傳遍四海,天下太平。

開元十三年(725年)十月,唐玄宗在群臣的簇擁下,帶著皇親國戚、四夷酋長、外國使者等,從洛陽出發,前往泰山封禪。一路上,大隊人馬的帳篷綿延幾十里,幾萬匹隨行御馬按照毛色分成不同的方陣。

到泰山腳下後,只有唐玄宗和少數高官、宗室、禮官登山。起初,天公不作美,本是秋冬時節,卻下起了大暴雨,隨行人員在寒風中瑟瑟發抖,登山道路也變得泥濘不堪。

對於迷信的古代帝王來說,糟糕的天氣是上天的警示,如果雨一直下,唐玄宗的處境就很尷尬。

正當玄宗一行人來到山頂宿營時,原本風雨交加的天氣卻逐漸好轉。到了隔天清晨,雨過天晴。

唐玄宗君臣皆以為是上天顯靈,山下隨行人員齊呼萬歲,山上禮儀人員各就各位。在震天動地的歡呼聲中,唐玄宗封於泰山、禪於社首山,宣布大功告成,為盛世畫下一個註腳。

唐玄宗李隆基所立的《紀泰山銘》堪稱霸氣,文中貶抑秦始皇、漢武帝封禪是「災風雨」「污編錄」「德未合天」,只有大唐的封禪是「道在觀政,名非從欲」。

彼時,開元盛世的成就讓唐玄宗躊躇滿志,也逐漸麻痹了他的心智。晚年的唐玄宗,在盛世的頂點迎來安史之亂的轉折,他在泰山上對秦皇、漢武的嘲諷倒是顯得有些黑色幽默。
呂純弘 • 22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4K次觀看
呂純弘 • 36K次觀看
舒黛葉 • 3K次觀看
舒黛葉 • 13K次觀看
舒黛葉 • 4K次觀看
呂純弘 • 7K次觀看
花峰婉 • 7K次觀看
舒黛葉 • 19K次觀看
呂純弘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16K次觀看
管輝若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13K次觀看
呂純弘 • 9K次觀看
呂純弘 • 4K次觀看
舒黛葉 • 34K次觀看
管輝若 • 6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14K次觀看
舒黛葉 • 4K次觀看
舒黛葉 • 10K次觀看
呂純弘 • 12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