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畫像。圖源:網絡
經過從秦、漢到唐的發展,泰山封禪象徵著神權與君權的統一,成為帝王宣示成就、告功於天的國之大典。到了宋代,這種自我標榜最終走向極端,也促使泰山封禪走向衰落。
宋真宗趙恆,是北宋的第三位皇帝,他在位時,與北方的遼簽訂了澶淵之盟:宋遼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交給遼銀10萬兩、絹20萬匹,宋遼相約以白溝河為界。
澶淵之盟簽訂後,宋遼邊境的戰火歸於平息,在談判中立功的宋朝宰相寇準,聲望與日俱增,得到宋真宗的厚待。直到有一天,同朝為官的王欽若對宋真宗說:「陛下如此敬重寇準,是因為他對社稷有功嗎?」
宋真宗乾淨利落地回答了一個字——「然」。
王欽若一直深深妒忌寇準,於是乘機對宋真宗說,澶淵之盟猶如春秋時期的城下之盟,陛下在澶淵之戰以萬乘之貴御駕親征,卻簽訂了城下之盟,為何不以為恥,反以為榮?接著,王欽若進讒言道:「陛下聽說過賭博嗎?賭徒快輸光錢時,就會把賭注全部押上,稱為『孤注』。陛下當時就是寇準的孤注啊!」
從那天起,宋真宗陷入了自我懷疑,不斷猜度澶淵之盟的意義。為人剛直的寇準很快失去信任,被貶到地方為官。
王欽若扳倒寇準後,進一步向宋真宗提出了一雪澶淵之「恥」的方案,一是出兵奪取幽燕,再跟遼人干一架。對此,宋真宗卻說自己愛惜河朔生靈,不願出兵。
於是,王欽若提出第二個方案——封禪泰山。
王欽若說:「唯有封禪泰山,可以鎮服四海,誇示外國。然而,自古封禪往往需要天降祥瑞來做支持。祥瑞是希世絕倫之事,到底是怎麼來的呢?其實很多是前代人工製造的,人主對此深信不疑,並昭告天下,那麼,人造的祥瑞則與天降的祥瑞沒什麼不同。」
宋真宗思考良久,採納了王欽若的第二套方案。他不去銳意進取,富國強兵,反而以封禪的方式樹立威望,祈求長治久安。
不久後,宋真宗對群臣說:「去年冬天十一月,一日半夜,朕正要睡覺,忽然見室內光芒萬丈,有一位身著星冠絳袍的神仙,對朕說:『下個月應該在正殿設黃籙道場,滿一個月後,將降下天書《大中祥符》三篇。』朕恭敬地起身,卻已不見仙人的蹤影。」
此後一個月,宋真宗按照「仙人」的指示作道場祈福,果然有人在皇宮左承天門的鴟尾上發現了一卷形如書卷、纏以青絲的黃帛,封口處隱隱約約可以看到文字。這就是所謂的「天書」!
經過一番拜受儀式後,宋真宗命人啟封,只見天書寫著讖語:「趙受命,興於宋,付於昚,居其器,守於正,世七百,九九定。」此外,書中還有黃字三幅,所書內容與《洪範》《道德經》相似,大意是皇帝能保持至孝至道、清凈簡儉,就能保證國祚綿長。
宋真宗得到「天書」後,大臣們紛紛上書祝賀。兗州父老呂良等上千人和諸道貢舉之士800多人請求封禪;宰相王旦率朝廷百官、州縣官吏、蕃夷、僧道等2萬餘人上表請求封禪。
1008年,宋真宗終於在天書祥瑞的助力下,上泰山封禪,並以「天書」之名,改元「大中祥符」。
封禪泰山當年六月,「天書」再降於泰山。封禪三年後,1011年,宋真宗又到山西汾陽去行「祭祀后土」大禮,這與封禪泰山一起並稱為「東封西祀」。
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即六皇子(後來的宋仁宗)出生的兩年後,宋真宗再次聲稱自己獲得神人託夢,這次降下神啟的是趙姓聖祖,說明宋真宗受到趙氏祖先的護佑。
《宋史》作為一部正史,直言不諱地諷刺道,宋真宗時「一國君臣如病狂然」。
直到宋真宗駕崩,他所痴迷的「天書」與他一同葬入永定陵,朝野爭言符瑞之風仍不減當年。
宋仁宗天聖六年(1028年),雷電擊中宋真宗生前耗費巨資修建的玉清昭應宮,雷火將這座奢華的道觀燒得只剩下兩座小殿。宋仁宗和臨朝稱制的劉太后知道天書政治早已不得人心,於是藉此事抑制「天書」造成的影響,下詔不再重修玉清昭應宮,這也意味著,自籌劃封禪以來二十多年的天書政治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