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首、《蟬》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意譯為:
你棲身高枝之上而難以飽腹,雖悲鳴寄恨而無人同情。
五更以後疏落之聲幾近斷絕,可是滿樹碧綠依然如故毫不動情。
我官職卑下,行蹤飄忽不定,家園難返,故鄉的田園也早已荒蕪。
煩勞你的鳴叫讓我能夠警醒,我也是,家徒四壁,舉家清苦。
此詩大約作於唐宣宗大中二年(848)秋,當時詩人正處於仕途不順之時,渴望能夠得到令狐綯的幫助與提攜,但遭到拒絕。詩人感慨自己如「梗泛」一般漂泊的生活,於是寫下了這首著名的詠蟬詩。
這首詩比其他朦朧詩要明確很多。前四句寫了蟬的「高難飽」「恨費聲」等遭遇和處境,後四句則直接由蟬及己,想到自己官職低微,漂泊不定,田園荒蕪,舉家清貧,一時感慨良多。
此詩借詠蟬托物言志,寄託詩人的身世之慨,既寫懷才不遇、窮困潦倒的境況,也寄託其高潔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