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觀察腿部健康,往往能及早發現身體危險信號。醫生匯總了臨床常見的4大高危腿部異常,值得大家警惕:
1.間歇性跛行血管狹窄的危險信號
步行一段距離就疼,休息後可緩解,這不僅僅是「走累了」。哈佛大學心血管中心研究發現,這類症狀患者發展為心腦血管疾病的機率約為普通人的2.2倍。特別是50歲以上高血壓、糖尿病人群,更要注意。
2.下肢持續性水腫循環保警報拉響
不是每種腿腫都是靜脈曲張。權威流行病學數據顯示,因心源性、腎源性疾病引發腿腳腫脹者,其住院率比一般人高出1.5~2倍左右。如果下肢腫脹持續超過1周,需儘快就醫排查心臟、腎臟等器官功能。
3.皮膚溫度明顯改變或變色微循環受阻
腿部皮膚發涼、有紫斑、顏色變深,很多人誤以為是「血液循環差」,其實有研究指示,這常出現在動脈栓塞、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中。在一組1,200例老年慢病人群隨訪中,有腿部皮膚異常者其重大併發症發生率提高17.5%。
4.夜間反覆抽筋或麻木全身代謝與神經受累提示
不少朋友以為「大概就是缺鈣」,可相關指南說明,50歲以上腿抽筋,除鈣元素不平衡外,常可能與腰部神經卡壓、糖尿病、腎病及藥物副作用相關。有研究統計,夜間抽筋者進一步檢查時發現高血壓、糖耐量異常等比率高於同齡人12.4%。
生活中若遇到上述一種或多種現象,千萬別大意。長期忽視,可能導致下肢動脈閉塞症、深靜脈血栓、慢性心衰等重病延誤。
腿部異常出現,醫生建議3步自查+防護
醫生總結了一套方便實操的自查和改善方案,供大家參考,讓腿部健康「看得見摸得著」:
每周定時自查腿部及早識別異常
觀察腿部有無持續單側腫脹、皮膚變色、異常發涼、無明顯外因抽筋麻木等。如有持續或加重,建議2周內到醫院專科排查。
注重血管養護飲食+運動雙管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