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看她,這兩三年像一個節點。
傷病沒停過,她腳踝曾反覆受傷,貼膏藥訓練成常態;她的成績起伏,有比賽拿不到冠軍,有時候與強敵陳芋汐拉近差距。
營養師、體能教練在背後調配飲食、控制體重、一點一點讓身體聽話。
她自己曾說,最想吃的火鍋等比賽後才敢偷吃幾口。
為了平衡營養與體重,她不得不「跟自己的身體較勁」。
這句話很直白,也很沉重。
公眾評價里,有支持,也有誤讀。
有網友把她當堅持與善良的象徵;也有人抨擊她被「捧殺」;有人提醒,不要把一個孩子當機器。
媒體有報道指出,這次體重風波與退役傳言,被她用實力、用清醒一次次回擊。
她從14歲登上跳台,到18歲跨進大學校園,這一路,跨過掌聲也跨過責難。
她用汗水換成績,用沉默壓詰問。
她讓人明白一個道理:贏得冠軍容易,贏回自己難。
不是說她不受傷、不被批評,而是即便在外界喧囂里,她還在堅持跳水、要求自己做得更好。
她不需要每次都回應質疑,但用表現告訴世界,她沒被風浪壓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