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策:這是調整的關鍵。需要逐步打破「奶=睡」的關聯。嘗試在寶寶清醒但睏倦時將其放入嬰兒床,通過輕拍、哼歌、白噪音等其他安撫方式幫助入睡,而不是吃到睡著。這個過程需要耐心和一致性。
睡眠環境與習慣不佳:
表現:睡前過度興奮(如激烈玩耍、看電子螢幕)、作息不規律、缺乏固定的睡前程序、睡眠環境不舒適(過亮、過吵、過熱/過冷)。
後果:導致寶寶入睡困難,睡眠質量差,容易夜醒。夜醒後,由於沒有建立其他自我安撫能力,只能依賴吃奶來重新入睡。
對策:建立規律的作息時間表。設計溫和、固定的睡前程序(如洗澡、撫觸、讀繪本、聽輕音樂),幫助寶寶平靜下來。營造良好的睡眠環境(黑暗、安靜、適宜溫度)。避免睡前過度刺激。
過度安撫與即時響應:
表現:寶寶夜間有任何動靜(哼唧、翻身、短暫哭泣),父母立刻衝過去喂奶,生怕寶寶「餓著」或「哭壞」。
後果:剝奪了寶寶學習自我安撫的機會。寶寶沒有機會嘗試自己重新入睡,一有需求就通過哭鬧獲得最高效的安撫(吃奶),強化了「哭=奶」的行為模式。
對策:學會區分寶寶的哭聲。短暫的哼唧或輕聲哭泣,可能是睡眠轉換的正常現象,可以稍作等待(如30秒-1分鐘),觀察寶寶是否能自己接覺。嘗試先用非食物方式安撫(如輕拍、低聲安慰),無效時再考慮喂奶。目標是讓寶寶學會部分自我安撫。
三、如何科學減少夜奶?循序漸進的「斷夜奶」策略
減少夜奶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耐心和全家的配合。切忌「一刀切」式地突然斷掉,這可能給寶寶帶來巨大的不安全感,也容易導致媽媽脹奶甚至乳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