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蘭突然消亡的殘酷真相:我們猜錯了千年,兇手從來不是風沙

2025-10-31     花峰婉     反饋
4/4
瘟疫說

但也有不少人認為,給樓蘭人最後一擊的是瘟疫。傳說在沙漠中有一種可怕的急性傳染病,叫「熱窩子病」,一病一村子,一死一家子。

在巨大的災難面前,樓蘭人選擇了逃亡——就跟先前的遷徙一樣,都是被迫的。樓蘭國瓦解了,人們盲目地逆塔里木河而上,哪裡有樹有水,就往哪裡去,哪裡能活命,就往哪裡去,能活幾個就是幾個。

這種「瘟疫說」從考古發現來看有一定道理。從考古發掘來看,樓蘭古城是突然間被廢棄的。

沒有戰爭的痕跡,也不像是人類漸漸遷移之後留下的遺蹟。無論是珍貴的文獻,還是各種財物,在樓蘭古城的廢墟中都曾被大量發掘到。

這不同於在墓葬中發現的陪葬品。如果是因乾旱等原因,樓蘭人怎麼會如此倉促地離開家園,拋下如此之多的財物?也許,只有瘟疫才能造成十室九空的景象,才能讓人不顧一切地逃離。

06 文明的迴響:唐詩中的樓蘭記憶

到了唐朝,樓蘭已湮沒數百年,但在邊塞戰爭、絲路的再次繁榮以及由此帶來的中西方文化頻繁交流的時代背景下,唐人喚醒了古老的記憶,通過詩歌使樓蘭復活並注入新的內涵。

對唐人而言,樓蘭是漢代故地,也是眼前的客觀存在,遙遠又切近,所以在詩中不時加以實寫:「忽聞天上將,關塞重橫行。始返樓蘭國,還向朔方城。」

更多的時候,唐人以「樓蘭」指代敵人、敵方,是征戰討伐的對象,以「斬樓蘭」「刺樓蘭」「破樓蘭」「取樓蘭」「指樓蘭」等表達殺敵立功、保家衛國的理想。

「斬樓蘭」也稱「刺樓蘭」,典出《漢書·西域傳上》。被匈奴役使的樓蘭屢次劫掠漢使,阻礙西行。

漢昭帝「元鳳四年(前77),大將軍霍光白遣平樂監傅介子往刺其王。介子輕將勇敢士,齎金幣,揚言以賜外國為名。既至樓蘭,詐其王欲賜之,王喜,與介子飲,醉,將其王屏語,壯士二人從後刺殺之」。

傅介子計殺樓蘭王之後,樓蘭內附漢朝,改名鄯善,通往西域的道路由此打通。

在諸多書寫樓蘭的詩中,王昌齡《從軍行七首》其四「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最為著名,表現了守邊將士的果敢悲壯,交織著報國的志願與思鄉的深情。

07 今日樓蘭:遺址的保護與警示

樓蘭古城廢棄後歷經了1400年的風雨滄桑,在自然與人為的作用下,城牆與城內建築已不完整,城牆和其他建築的牆體以及城內地面均受到風蝕破壞,但原有的整體空間布局還相對完整。

樓蘭古城的建築形制、布局,既具有濃厚的漢文化特色,同時也具有典型的本土文化特徵,是研究西域古代城市建築典型的實物資料。

今天,樓蘭遺址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亡。人為作用對保護遺蹟的影響,不容忽視。

樓蘭古城長期風吹日曬,已經日漸傾頹。近年來,羅布泊地區降水量增加,使塔里木河下游的本已面臨絕境的綠色走廊恢復了生機,這是人類改善塔里木生態環境的一個很好機會。

站在樓蘭古城的廢墟上,放眼四望,東北處的烽燧歷經千年風霜,依然屹立。烽燧西南的「三間房」遺址,依稀可見當年官署的格局。佛塔殘高仍達10.4米,共分9層。

考古專家楊鐮曾直言,氣候不是摧毀古樓蘭文明的元兇。他在長期考察中發現,塔里木盆地綠洲因過度開發轉荒漠的周期約為二百年,而荒漠恢復成綠洲則需要三百年。

歷史的輪迴中,樓蘭的悲劇更像是一個跨越千年的警示——文明與自然,征服與妥協,如何在其中找到平衡,是我們永恆的課題。#歷史##歷史雜談##歷史冷知識#
呂純弘 • 114K次觀看
呂純弘 • 11K次觀看
呂純弘 • 19K次觀看
花峰婉 • 17K次觀看
呂純弘 • 10K次觀看
花峰婉 • 6K次觀看
呂純弘 • 9K次觀看
奚芝厚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23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6K次觀看
滿素荷 • 4K次觀看
喬峰傳 • 34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23K次觀看
呂純弘 • 4K次觀看
呂純弘 • 49K次觀看
幸山輪 • 22K次觀看
呂純弘 • 3K次觀看
呂純弘 • 3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