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皇帝28年不上朝,為何卻未導致皇權旁落?

2025-11-01     花峰婉     反饋
3/3
此外,萬曆還用「留中不發」操控朝堂。如「國本之爭」中,面對立太子的爭論,他將奏章壓後宮不批,借大臣反覆上奏的「拉鋸」,磨去文官銳氣,甄別忠奸。

雖最終妥協立朱常洛為太子,但十五年間,通過「留中」貶斥反對激烈者,換上支持或中立之人,讓朝堂無人敢公然違逆。

而萬曆最精明的地方,就是看透了明朝文官集團的「死穴」——黨爭。他不僅不制止黨爭,反而故意縱容東林黨、齊黨、楚黨互相攻訐,自己則像個「裁判」,坐山觀虎鬥,讓任何一方都無法獨大,從而牢牢掌控權力。

明朝中後期文官集團派系林立、互相彈劾,萬曆不上朝後,東林黨、齊黨、楚黨爭鬥更烈卻無人能控局,這恰合萬曆心意——他刻意讓派系互相牽制,防止任何一方獨大威脅皇權。

據《明神宗實錄》,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東林黨李三才彈劾齊黨亓詩教「貪贓枉法」,亓詩教反斥其「結黨營私」,雙方奏章數十本。

萬曆僅下諭「諸臣當以國事為重,勿再紛爭」,看似和稀泥,實則保雙方均不垮台。最終兩黨為爭皇帝支持更顯順從,即便萬曆不上朝,也需借太監探其心意。

還有萬曆對宦官、外戚控制的極致,他用太監傳奏章、管東廠,卻嚴禁專權。如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東廠太監陳矩欲插手朝政,被立刻調去守皇陵;外戚方面,皇后王氏出身普通,岳父僅為小官,福王岳父也只任虛職,杜絕外戚干政。

在皇權的根基,即「財」和「兵」。萬曆哪怕不上朝,也把明朝的財權和軍權抓得死死的,這也是他敢「怠政」的最大底氣。

財權上,萬曆打破「內庫與國庫分開」慣例,將國庫錢財大量劃入內庫,還派親信太監任「礦稅使」,通過礦稅、商稅掌控經濟命脈。據《明實錄》,萬曆二十五年至三十四年,內庫由此進帳白銀近千萬兩,超國庫年收入。

他憑此錢支付軍費、維持奢華生活,更以「賞賜」拉攏忠己者、斷反對者經費,財權在手令朝堂圍繞其轉。

軍權上,萬曆雖不親征,卻通過「任命將領」「掌控軍餉」控軍。遼東李成梁、薊州戚繼光等邊將均由他提拔,任免獎懲全憑其定;軍餉發放需經他批准,無諭旨將領不敢擅動。

其不上朝期間發動的萬曆三大征,均由他在後宮通過太監傳命、調兵撥餉,全程掌控戰局且全勝,向朝野彰顯軍權在握。

總之,萬曆二十八年不上朝,卻未導致皇權旁落,本質上是因為他看透了明朝權力運行的邏輯——皇權的核心不是「上朝議事」,而是「掌控決策、平衡各方、抓住財權軍權」。

他用親政初期的雷霆手段立威,用「票擬批紅」操控決策,用「黨爭制衡」防止專權,用「財權軍權」夯實根基,把自己從「朝堂上的皇帝」變成了「幕後的掌權者」。

《明史》評價萬曆,「明亡,實亡於萬曆」,說他的怠政導致明朝衰落,這話有道理,他縱容黨爭、橫徵暴斂,確實埋下了明朝滅亡的禍根。但不可否認的是,萬曆在權力掌控上,是個不折不扣的「高手」。

他深居後宮二十八年,卻讓整個明朝的權力機器圍繞自己運轉,沒讓任何勢力架空皇權,這份「隱形帝王」的手腕,在明朝歷代皇帝中,也稱得上獨樹一幟。

這既是他的智慧,也是明朝皇權制度的悲哀,因為當皇帝需要用「不上朝」來掌控權力時,這個王朝,早已埋下了崩塌的種子。
呂純弘 • 113K次觀看
呂純弘 • 11K次觀看
呂純弘 • 19K次觀看
花峰婉 • 17K次觀看
呂純弘 • 10K次觀看
花峰婉 • 6K次觀看
呂純弘 • 9K次觀看
奚芝厚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23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6K次觀看
滿素荷 • 4K次觀看
喬峰傳 • 34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23K次觀看
呂純弘 • 4K次觀看
呂純弘 • 49K次觀看
幸山輪 • 22K次觀看
呂純弘 • 3K次觀看
呂純弘 • 3K次觀看